燕赵新青年·青年说|用十二年,开发一种新型材料

我是唐山开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工程师,主要围绕聚甲醛材料开展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工作。作为一名安徽人,我大学毕业后扎根河北15年,从初出茅庐的技术员到如今带领团队攻克行业难题的带头人,燕赵大地承载着我的青春,也记录着我的科技报国梦。

如今在公司新材料中试示范基地生产车间,人们可以看到一束束纤细的白色丝线通过生产设备有序传送,那就是我们研发生产的微米级聚甲醛高强丝,每束丝线由288根直径20多微米的细线组成。

聚甲醛高强丝不生锈、耐腐蚀,是重量与强度完美结合的新型高端材料。开发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米级新型合成纤维,我们团队经历了12年攻关。

聚甲醛高强丝的原料,是被称作“赛钢”的聚甲醛高分子材料。2012年的时候,聚甲醛材料已经在国内很常见,但要把它变成粗细均匀的微米级丝线,实现微米级纤维化和高强度化,国内外都没有可借鉴的成熟经验。

我们决定从零开始,攻克这个难题。寒来暑往,团队一次次往返于实验室、小试装置和中试放大示范车间之间,试验失败推倒重来。大家常常在实验室通宵达旦地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创造性地破解了“聚甲醛材料难以稳定实现微米级纤维化和高强度化”的行业技术难题,研发出聚甲醛纤维关键制备技术和首套成套装备,实现微米级聚甲醛高强丝产业化量产,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了一种耐海水腐蚀、长寿命周期的新型纤维材料。

通过科技创新,我们破解了多项技术难题,在高性能聚甲醛合成、改性及纺丝技术领域已经拥有近20项国家发明专利,团队先后发表20篇核心期刊论文,建成4套中试及产业化示范装置。

回顾这段研发历程,我总笑说自己好像“轧了十多年面条”,想要面条好看又筋道,面粉多少、水温高低、压力大小都要做到分毫不差。这就是做科研,没有捷径可走,就得耐住性子、潜心钻研、坚持付出。

一人行速,众人行远。技术的创新突破和升级迭代,需要科研人员久久为功。在攻克技术难题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这些年,我积极参与创建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聚甲醛制备及加工应用工程实验室、河北省化工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示范平台,一步步组建起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创新体系和人才队伍。

几年下来,团队多了10名青年专业技术人才,首支中试试验操作技术人才团队也已成立。我相信,在应用场景创新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人才力量的积蓄,将加快推进更多的新产品、新技术走向应用实践。

记得2010年刚参加工作时,我们面临国外技术垄断,新材料工艺包和设备常绑定起来售卖。我提醒自己和团队:一定要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握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攀过一山又一山。做科研是一场与未知的漫长博弈,我想,这就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事。我会带着团队瞄准前沿,继续探索,打造更多含“新”量足的好产品。

(金 旺 作者系唐山开滦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

上一篇: 河北省400余家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重点排放单位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