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燕归的人生感悟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赏析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991—1055年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晏殊自幼聪慧,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秘书正字。天禧二年(1018年)被选为升王府僚,后迁太子舍人。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因其为人慎密而受到宋真宗赏识。宋仁宗即位后,他在崇政殿为仁宗讲授《易》,一度升至枢密副使,后因得罪刘太后而出知应天府。在地方大兴学校,培育人才。仁宗亲政后,他更受宠遇,最终官拜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成为宰相。晚年出任陈州、许州等地知州,获封临淄公。
晏殊以词著称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第七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后世尊其为“北宋倚声家(词家)初祖” 晏殊亦工诗文, 原有文集,今已散佚。存世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赏析空间】
晏殊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的鼎盛时期,北宋与辽国的战争已经结束,呈现经济发达,国泰民安,社会祥和的局面。后人称晏殊是“太平宰相”。因此,他虽然是宋词的开山鼻祖,但是他的词作风格与南宋词人的豪放词风格迥然不同。晏殊传世的《珠玉词》收录词作一百三十余首。在他的笔下既没有关乎国家兴亡的重大题材,又没有心系黎民百姓的深长忧思,也没有渴求建立不朽功业的热切愿望。他的《珠玉词》闪耀出的是一种诗意的生命之光,是对人生价值进行“诗意”思考的艺术结晶。其为人称道的这首小令《浣溪沙》,撷取最平常最生活化的场景,以一种闲雅雍容的情调展现着诗人感叹流年、伤春嗟老的传统主题,触发对人生、对生命的忧思,体现出深沉的惆怅美。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是语言清丽,脍炙人口;意境唯美而略带感伤;在唯美的意境中,却能品味出深刻的人生哲理。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传诵千年,回味无穷。把这首词翻译成现代诗,也是很美的: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落山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我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上阕是词人描写自己把酒听曲时的眼前环境。词人的心情是安闲潇洒的,感情是轻松愉快的,一边听歌,一边饮酒。这种情境又在不经意间自然地触动他对去年类似境界的回忆。曾经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所面对的也是与眼前一样的亭台楼阁,一样的清歌,一样的美酒。去年、今年、往年,年年如此。这是生活优裕的“太平宰相”晏殊安闲淡雅的生活。晏殊有幸在在这个政通人和、天下安定的时期,位至宰相,宦途得意,过着“未尝一日不燕饮”的奢华生活。他对政治权势没有过分的追求,生活也很满足,可谓志得意满、别无所求。他的思想看似很平庸,生活也平淡不起波澜。其词作有五代南唐词人李煜的余风,好像没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新的创意。这样理解未免肤浅。细细品味,晏殊的词中有着相当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表面看来令人满足的富贵生活中蕴含着诗人不满足的遗憾。那便是词人在对自然与生活仔细的观察与敏锐的感悟中,体察到的某种人生缺憾。去年和今年,一切似乎依然如旧,但词人分明感觉到了在这不变的表象之下,一切已经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悄然流逝的岁月和在时间的流程里逝去的人和事。词人痛感物是人非,人生苦短。面对斜阳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从眼前的景象中触发审美联想:夕阳是美好的,但它总是要落下;人生是美好的,但时间流程中的事物总要逝去,像西下的夕阳,无法阻止。太阳落下之后明天还会升起,但明天的太阳已经不是今天的太阳了。作者的即兴感受超越了眼前的情景,扩展到整个的人生,包含着对人生哲理性的沉思。晏殊在人们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中,在常人眼中一切如故的现象中,敏感地捕捉到了这种不可逆转的变化。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词人在下阕将将目光转向庭院观景,并抒发人生哲理幽思。词人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零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似曾相识翩翩归来的燕子。下阕的前两句为绝妙的对偶词句,是填词对偶句的典范,广为后代词人称道。但是,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蕴。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然而在这暮春时节,词人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零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很可能就是去年在此处安巢的“故友”吧?这一句回应了上阕的“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历史就在这新旧交替中默默地向前延伸。
《浣溪沙》一词,是晏殊个人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他在圆满的人生中,能体悟到一种不圆满,体味着人生短暂的感伤,同时又没有陷入痛苦的深渊,而能在忧思中寻找到生命的亮色,这使他的生活与词作能够“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于富贵豪奢的生活中不淫靡沉醉,保持对生命的思索与追求;于生命的哀歌中又不因光阴的流逝、年华的不再而消沉颓丧。虽然词人仍不免陷入深深的怅惘,但正是这种真实的生命体验激荡着世人的心灵。晏殊的花落春残、燕子归来,蕴含着变与不变的深刻人生哲理,表现出他对自然、人生的通达的看法,但他的表现却很含蓄,是对生命的诗意的思索。在品味人生的惆怅时,并把它升华到更高的情感层次——珍视整个的人生和人的生命,使人所栖居的世界富有神秘动人的诗意美。
【拓展悦读】
同样的暮春落花,不同的词人有不同的心境,感受也不同。南唐后主李煜的词《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这首词作于南唐亡国,他被幽禁在北宋汴京时期,表现他对故国的无限怀念和伤感。
翻译词意:春天将尽未尽,窗帘外春雨潺潺。绫罗的睡衣,耐不住汴京五更的天寒。一个中午,贪欢而眠,梦中的情景还像往日一般,不知道自己是亡国之君被幽禁在汴京;我独自一人不敢凭栏远眺,那无限风光的南唐江山,分别容易,再见很难。一切都像落花流水一样随着残春逝去,天上人间,永别离、相思远。
这首词语言流畅,意境唯美,伤感春天的一去不返,感叹人生命运的无常。阅读李煜诗词,也常常让读者们感叹:李煜是才华出众的词人,他的诗词很多都是经典之作,而他词作中的名句,有的变成汉语成语,有的经常被人们引用。但他不是昏君,也不是暴君和坏人,而是没有国君之才的人。从他的词作中就可看出,多为儿女情长、伤春悲秋,格局很小,让他当皇帝真是害了他,也害了国家。
李煜的这首词与晏殊的《浣溪沙》做比较,晏殊略胜一筹。晏殊不只看到了落花,更看到了燕子的翩然归来;不仅看到了无常,更看到了无常中的永恒。这是对整个大自然宇宙生命的一种循环的、永恒的感受,是对大自然客观规律的一种通达的观照。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小园香径独徘徊”,词人在通达中仍有对逝去的感伤,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
【注释】
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子。2、沙,一作“纱”。3、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4、亭台:在有的版本为“池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