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8月8日讯(记者 王裕成 见习记者 范豪豪)在外科领域,烧烫伤救治尤其是合并感染的复杂病例,一直是极具挑战性的难题,极为考验医疗团队的技术水平与协作能力。近日,烟台市蓬莱人民医院普外一科凭借在烧烫伤诊疗领域的深厚积累与丰富经验,成功救治了一名双下肢烫伤合并感染患者,使其摆脱病痛、顺利康复,再次彰显了该院在烧烫伤领域的专业实力与责任担当。

患者王先生入院前一周因意外导致双下肢被高温液体烫伤,初期未接受规范治疗,仅自行简单处理,致使创面持续恶化。就诊时,其双下肢创面已出现明显感染:皮肤破溃渗液、局部组织坏死,伴随剧烈疼痛及发热等全身症状,烫伤面积达双下肢的18%,感染指标显著升高,若不及时控制,随时可能引发败血症等致命并发症,情况十分危急。
面对如此棘手的病情,普外一科迅速响应,科主任张勇立即组织医疗团队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病情评估,明确诊断为“双下肢Ⅱ-Ⅲ度烫伤合并重度感染”,并当即制定了一套精准、严谨的治疗方案——“先控感染、再修创面”,全力实施有效救治。
控制感染是整个治疗过程的首要任务。普外一科团队通过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精准选用敏感抗生素,同时动态监测患者体温、炎症指标等关键数据,根据实时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从而高效遏制感染的进一步扩散。在创面处理环节,科室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采用“清创 特制敷料”联合方案,由专科医师仔细清除坏死组织与脓性分泌物;随后使用具有抗感染、促修复功能的特制敷料,为创面营造良好的愈合环境,加速肉芽生长,为创面修复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医疗团队还高度重视全身支持治疗,依据患者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并通过静脉营养支持,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有效增强患者免疫力,为患者康复提供了坚实的“能量保障”。
经过三个多周的精心治疗与护理,王先生的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体温及炎症指标均恢复正常,双下肢创面肉芽组织健康生长,大部分区域实现愈合,疼痛得到显著缓解,肢体功能也逐步恢复。出院时,王先生及家属对治疗效果十分满意,再三向医护人员表达诚挚的感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多年来,烟台市蓬莱人民医院普外科不断深耕烧烫伤诊疗新技术新理念,逐步形成了从急救到康复的完整诊疗体系,配备了一系列先进的医疗设备,为精准诊断与有效治疗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打造了一支专业过硬、协作默契的医疗团队,在各类烧烫伤救治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高治愈率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与好评。
普外一科主任张勇提醒大家,夏季烧烫伤风险更高,科学防范是关键。要时刻提高警惕,加强家庭安全防护,远离热源隐患。如发生烧烫伤,莫要慌乱,科学处置 及时就医,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伤害。守护健康,从防范烧烫伤开始。
烧烫伤后,正确处理至关重要。若不幸发生烧烫伤,及时、科学的应急处理能有效减轻损伤,为后续治疗奠定基础,牢记“冲、脱、泡、盖、送”五步法:
1.冲:立即用流动的冷水冲洗创面15-30分钟,快速降低皮肤温度,减轻热力对组织的持续损伤。注意水流不宜过急,避免直接冲击创面导致皮肤破损。
2.脱:在冷水冲洗的同时,小心脱去烫伤部位的衣物,若衣物与皮肤粘连,不可强行撕扯,可保留粘连部分,用剪刀剪开周围衣物。
3.泡:将烫伤部位继续浸泡在冷水中10-20分钟,进一步缓解疼痛,但对于大面积烫伤或儿童、老年人,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引发体温过低。
4.盖: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棉质布料轻轻覆盖创面,避免创面暴露在空气中受到污染,不可使用毛巾、棉花等易掉絮的物品,防止异物残留。
5.送:若烫伤面积较大(超过手掌大小)、深度较深(出现水泡、皮肤破溃或焦黑),或烫伤部位为面部、眼睛、呼吸道、关节等特殊位置,应立即送往具备烧伤救治能力的医院,途中避免创面受压。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烧烫伤后严禁涂抹牙膏、酱油、酒精等民间偏方,这些物质不仅无法缓解损伤,还可能污染创面,加重感染风险,影响医生对伤情的判断。
夏季是充满活力与美好的季节,却也因潜藏的烧烫伤风险给健康带来挑战。每一起烧烫伤事故的背后,往往都与疏忽大意相关,而每一次科学的预防与正确的应对,都能为我们的安全增添一份保障。让我们从了解风险开始,从细节防范做起,用知识与行动守护自己和家人,让这个夏天远离烧烫伤的困扰,尽情享受阳光与欢笑。
鲁网烟台频道新闻热线:0535-6762110,18596127110
责任编辑:管晓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