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许炳棋 淄博报道
近期,“琉光璃彩——淄博琉璃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吸引了众多目光。在展馆内,一件半米高的“琉璃辰龙”熠熠生辉,它成为了展览中的焦点之一。这件精美的琉璃作品,正是山东理工大学教授任允鹏和学生们共同创作的结晶。
《琉璃辰龙》采用的是失蜡法制作,这种制作方法适用于大型琉璃作品制作,更精致、更具细节。此龙整体通透明澈,色彩灵动柔和。龙的形态立体生动,形与色完美融合,云与龙相互映衬,宛如淄博琉璃千年窑火凝练而成,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重,展现出无尽的威严与力量。
在任允鹏眼中,琉璃是一个古老且内涵丰富的词汇。无论是传统工艺制作的玻璃艺术品,还是有釉的陶质建筑制品或雕塑制品,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应当保留下来,并且要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去提升与发展,赋予其更多文化内涵。他认为,玻璃应被赋予更现代、更广阔的内涵,玻璃产业未来将拥有更广泛的应用领域和更大的发展空间,不断发展的玻璃科技也将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所以在创作《琉璃辰龙》时,任允鹏和学生们在设计完龙形模具后,运用3D打印技术制作灌蜡模具,为传统的琉璃制作工艺注入了现代科技的力量。
在担任教师之前,任允鹏曾是山东硅元新型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长期致力于陶瓷的学习与研究。他创作的《中华龙》《鱼子蓝大梅瓶》等作品,在业内享有盛誉,并多次在中国陶瓷产品设计大赛、全国陶瓷创作设计大赛、中国陶瓷艺术大展、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等重要赛事中荣获金奖。
2020年,已在陶瓷领域功成名就的他,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放弃高管职位,全职加入山东理工大学美术学院,成为一名教师。
这一选择背后,是他对行业未来的深切洞察与责任感。“行业要发展,人才需先行,”任允鹏道出初衷,“要想重现中国陶琉的辉煌,必须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为产业注入源头活水。”这份信念贯穿了他的人生——年少时因父亲一句“陶瓷行业缺人才”踏入此行,如今,同样为了这个“缺”字,他毅然转向讲台,将半生积淀倾囊相授,期望“传承发展陶瓷技艺,弘扬陶瓷文化,创新陶瓷艺术”。
玻璃和陶瓷都属于硅酸盐材料,二者联系紧密。研究陶瓷的人通常都要学习玻璃工艺学,任允鹏读大学时主攻陶瓷,但也深入学习了玻璃工艺学,他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所以工作后,在研究陶瓷釉时,他也常常查阅玻璃工艺技术资料作为参考。在教学时,他和学生也致力于琉璃的制作与研究。
在任允鹏眼中,“琉璃”二字承载着远超器物本身的文化重量。他深知,无论是流光溢彩的玻璃艺术,还是建筑上的琉璃陶饰,其背后千年不熄的窑火,需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的支持,才能焕发持久生命力。他笃信,玻璃科技将不断开辟广阔的应用领域,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独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