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东西像蒙了层毛玻璃,看报纸字全叠在一起,连出门买菜都认不清价签……” 这是不少老年白内障患者的共同感受。作为老年人高发眼病,白内障虽常见,但围绕它的治疗误区却让很多人走了弯路:滴眼药水真能治好?必须等完全看不见才能手术?贵的人工晶体效果一定更好?
带着这些老年人最关心的问题,本期《越明访名医》节目专访了长春易视顿眼科医院白内障科主任戴启民。从事眼科临床工作多年的他,将为大家拆解误区、科普知识,给老年患者及家属一份清晰的治疗指引。

药物无法治愈白内障 手术是唯一有效手段
在白内障患者中,不少人轻信 “眼药水或口服药物能治愈” 的说法,不愿接受手术治疗。对此,戴启民明确表示:“这是白内障治疗中最常见的误区。截至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发现任何一种药物能真正治愈白内障,手术是经过临床验证的唯一有效治疗方式。”
他解释,白内障的本质是晶状体因老化、变性等原因出现浑浊,如同鸡蛋煮熟后蛋白凝固,这种结构性改变无法通过药物逆转。“无论是宣传具有‘根治’效果的眼药水,还是声称‘调理改善’的口服药,都不能阻止或逆转晶状体浑浊的进程。” 戴启民提醒,盲目依赖药物不仅浪费金钱,还可能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加重。

摒弃 “等熟透再手术” 观念 适时手术更安全
“白内障要等完全看不见了再手术”,这一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旧观念,至今仍影响着部分患者。戴启民指出,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这种观念早已过时。
“如今主流的超声乳化手术,切口可控制在 3.0 毫米以下,部分甚至能达到 1.8 毫米的微切口,创伤小、恢复快。” 他强调,手术时机的判断标准应是 “是否影响正常生活”—— 当患者出现看报纸模糊、过马路看不清信号灯、日常家务受影响等情况时,就可考虑手术。
若一味等待白内障 “熟透”,不仅会增加手术难度,还会显著提升意外风险。“临床上常见因视力模糊导致的摔倒、碰撞等事故,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 戴启民呼吁,患者应及时就医评估,避免因拖延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飞秒激光技术助力 手术更精准安全
近年来,飞秒激光白内障手术逐渐受到关注。戴启民介绍,这种手术全称为 “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系统”,与传统手术相比,在精准度和安全性上有明显提升。
其核心优势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辅助撕囊,能使晶状体前囊膜的环形撕开更完整、居中,为人工晶体植入提供稳定基础;二是预劈核,提前将浑浊晶状体劈成小块,减少手术中超声能量的使用,保护眼角膜;三是激光辅助做切口,密闭性更好,降低术后感染风险;四是可矫正 150 度以内的规则散光,一步解决多种视力问题。
“传统手术依赖医生手工操作的‘手感’,而飞秒激光手术通过精准的数字化控制,让整个过程更可控,尤其适合复杂病例。” 戴启民说。
白内障与老花眼有区别 手术可同步改善
不少人常将白内障与老花眼混淆,戴启民对此进行了清晰区分:“老花眼是晶状体弹性下降导致的视近困难,看远不受影响,可通过佩戴老花镜矫正;白内障则是晶状体浑浊,导致看远看近都模糊,如同镜头蒙上雾气。”
值得注意的是,白内障手术可同时解决老花问题。“若植入多焦点人工晶体,患者术后既能看清远处景物,也能看清近处书本,无需频繁更换眼镜。” 戴启民补充,对于无白内障但受老花眼困扰、希望摆脱眼镜的人群,也可通过透明晶体置换术植入功能性人工晶体,恢复远中近视力。
人工晶体选择需科学 适合自己最重要
“价格越贵的人工晶体效果越好?” 面对这一常见疑问,戴启民给出否定答案:“人工晶体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关键是适合患者自身情况。”他解释,人工晶体的选择需结合术前检查结果,综合考量角膜厚度、散光度数、眼底健康状况等因素。“例如,眼底功能较差的患者,即便使用高端多焦点晶体,也难以达到理想效果;角膜形态不规则者,可能更适合普通球面晶体。”
戴启民强调,术前检查如同 “量体裁衣”,医生会根据各项数据推荐最适配的晶体,患者可结合自身需求和经济状况选择。“盲目追求高价晶体并非明智之举,科学适配才能保障术后效果。”
白内障防治的关键在于科学认知、及时干预。戴启民提醒,若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等症状,应尽早到正规医院检查,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让清晰 “视” 界回归生活。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越明
摄影 张秋磊
摄像 马瑞
制图 赵一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