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识障碍是严重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外伤、卒中、缺氧性脑病等)后出现的脑功能障碍,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照护负担与经济压力。在意识障碍这一神经康复领域的重大挑战面前,科学评估与精准康复策略的持续探索显得尤为重要。近日,针对意识障碍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传统康复手段及新型促醒治疗方法,记者专访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崔宝娟主任医师。崔宝娟主任以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神经康复专业知识,系统介绍了意识障碍评估、治疗及康复管理的各类医学知识及最新研究进展,提升了公众及患者家属对这一复杂病征的认知与科学照护意识,共同为点亮沉睡的生命之光贡献力量。

患者沈某是国内知名的医学专家,年过八旬,拥有幸福的家庭和成就的事业。然而,突发脑出血,让他的生活陷入了危机。几经抢救,沈老保住了性命,却四肢瘫痪、陷入昏迷。同为著名医学教授的家属多方考察、慎重考虑,最终选择带沈老转院至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入住重症康复病区治疗。
在康复过程中,沈老和他的家人面临了无数次的挑战:意识障碍、反复肺部感染、营养不良、废用性肌萎缩、胃肠功能障碍、大小便障碍、痰液引流及气道廓清障碍、吞咽障碍等。针对患者存在的问题,重症康复团队一步步展开评估与针对性的干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每一步都凝聚着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和家属的深情关怀。
经专业医护技团队全方面、多方法的治疗,入院10天后,沈老便出现了遵医嘱动作,呼之可应。再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康复计划,包括气道集束化管理、营养支持、呼吸康复、吞咽康复、肢体康复和中医治疗等,沈老的身体状况也逐渐得到了改善,每一次微小的进步,都是对他意志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的期许。经历了系统康复治疗后,沈老的意识逐渐清晰,各方面功能状态逐渐恢复,甚至可以使用英文自如应答。沈老的康复让所有人欢欣鼓舞,家属更是发自内心对医护人员表示感谢。
意识障碍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一种严重脑功能障碍,多由于严重的脑外伤、脑出血、脑梗死、缺血缺氧性脑病等导致,其病情复杂、并发症多且致残率和死亡率高,生存质量差,因此,意识障碍的研究一直是脑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山东省首批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始终把追随学科前沿,解决临床难题作为学科发展的初心和使命,围绕“此意识障碍患者能不能促醒?”“此意识障碍患者什么问题制约了他的促醒?”“对此意识障碍患者哪种促醒方法最有效?”这三个难题开展了系列临床研究和探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得到患者家属和同行的肯定和认可。
针对意识障碍患者能不能促醒和哪种促醒方法最有效的问题,康复医学中心凝练为意识障碍促醒的预后判断、意识障碍的精准康复治疗两个临床科学问题。康复医学中心联合神经内科、医学影像中心等学科,从颅脑结构、脑功能活动、脑网络连接状态、追踪患者结局形成的临床数据,结合临床查体以及各种意识障碍的功能评定量表,对患者促醒的预后作出初步判断,从众多促醒方案中筛选出最适合此患者的康复治疗措施,疗效得到显著提高,相关临床研究论文已被国际杂志接收。
针对制约意识障碍患者促醒问题,康复医学中心凝练为意识障碍促醒系列临床处置措施,包括如何减少或减轻重症肺炎的发生发展、营养在意识障碍患者中如何实施、亲情陪护如何能使患者促醒的技巧以及其他合并症如早期难治性PSH、症状性癫痫等的积极处理,为意识障碍患者促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精准施策,帮助无数重症患者打破“沉睡魔咒”,成功从昏迷中苏醒。
年仅37岁的曲阜患者小孔加班劳累突发脑出血,辗转多家医院就诊后慕名到山大二院治疗。入院时处于昏迷状态,脑出血基础上还并发脑梗,在住院过程中发生第三次脑出血。经过科室团队的共同努力,小孔度过了抗凝治疗和出血的博弈、重症肺炎难关以及药物性肝损害雪上加霜的打击,通过相关设备筛选出可乐是其最有效的味觉刺激、女儿“爸爸”的呼唤是最有效的听觉刺激、起立床站立是最有效的深感觉刺激等精准的康复治疗措施。历经2个半月,小孔成功得以促醒、站立、行走、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回归家庭和社会。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重症康复病区启用以来,已使上千余名意识障碍患者意识得到改善并成功促醒了500余名意识障碍患者,意识障碍改善率和促醒率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为意识障碍患者和家庭带来福音。未来,康复医学中心将继续聚焦“国家队”医院急危重症功能定位,针对意识障碍这一世界难题,联合多学科再发力,为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贡献更多的智慧和方案。
责任编辑:王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