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荐博 通讯员 赵阳阳
7月31日6时31分,淄博市120急救中心的一声电话响刺破清晨的宁静。
“我出车祸了……这是在哪儿?我看不清……”听筒里传来急促的男声,经调度员赵阳阳初步判断,这是一名遭遇车祸的男子,但他言语不清,大概率是头部重创引发了短暂性失忆。

然而,仅5秒后,通话突然中断,见此状况调度员赵阳阳立即按下回拨键,但严峻的现实接踵而至:患者位置一无所知,手机定位也不成功,且周边空无一人,既无目击者可求助,也没有标志性建筑能提供线索……患者头部创伤导致失忆,让他连家人电话都记不起,甚至一度想放弃通话。
“先等会再说吧……”这句话让听筒这端的赵阳阳心头一紧——绝不能让通话中断!赵阳阳明白,每多一秒沟通,就多一分希望,她一边用温和的语气稳住伤者情绪,一边快速在脑中梳理突破口。
在持续的耐心引导中,赵阳阳像“拼图”般一点点搜集碎片信息:先确认仅男子一人受伤,排除周边无多人救援的复杂情况,再引导男子拨通联系人电话,一步步找到其关系网。
“您打开手机通话记录或者联系人,随便拨通一个都行。”赵阳阳考虑这样可能会找到患者的关系网,从而找到定位的突破口;同时进一步追问车型、车牌号,计划联动110、122通过车辆信息追踪位置,为确定位置做“双保险”准备。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通话进行到5分17秒时,刘先生终于找到一个手机号码,这串数字,瞬间成为刺破迷雾的光。
拿到手机号码的赵阳阳立刻回拨,首次被拒接后没有浪费时间,一边同步联系110、122请求协助,一边继续拨打,7分钟内连续拨打第8次后,电话终于接通。
“请问您是刘先生的爱人吗?他发生了事故,但他想不起在哪里了……”简短的确认后,家属焦急的声音传来:“他早上骑摩托车去进货,应该在往东那个位置!”调度员一边安抚病人家属:“您别着急,我们马上调派救护车”,一边立即调派救护车赶往现场。
此时,过路群众也发现事故并拨打急救电话,赵阳阳从群众的描述中确认了是同一事故。当得知伤者头上有出血,立即进行了电话指导:“麻烦您找一块干净干燥的布或毛巾把它放在伤口上牢牢按住,救护车已经在路上。”
从最初的5秒挂断,到最终锁定位置调派急救车辆,14分钟的“不放弃”救援,是这场救援的关键。救护车呼啸着赶往事发地点时,这通跨越失忆迷雾的通话,不仅精准锁定了事故现场,更用专业与温情,为濒临险境的生命撑起了一片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