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思政课堂边界提升育人实效

□陈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与主渠道,思政课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新时代新征程,高校思政课要进一步推进内涵式发展,以“行走的思政课”构筑起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共通互融的平台,将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勇担时代使命。

在“行走”中坚定理想信念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言传”作为教学过程中最常用、最基础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理解自身应该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重要使命。然而,单纯的“言传”难以确保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秉持这一信念。达成这一目标,既需要教师以身作则、躬行示范,更需要学生在观察中领悟、在实践中收获。数字化时代,学生在虚拟和现实间往复穿梭,虚拟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导向、情感认同和行为自觉。鉴于此,思政课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世界和体验感知,引导他们在真实的自然环境、社会场景和人际交往中构建健康的精神世界。

“行走的思政课”注重发挥真实事物的育人功能,避免教学陷入脱离情境的纯粹思维活动。通过增强“沉浸式”体验和“代入感”,强化知识的确定性、客观性和实在性,将教育内容有机融入学生所处的社会情境、文化氛围、风俗习惯和生活环境,重塑思政课的育人生态。“行走”为思政课注入“创造”“涌现”“生成”的活力,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社会大课堂,以身心合一的方式促进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融通、理性思维与感性认知的交汇,使情感共鸣和理想信念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滋养与升华。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思政课符号化、抽象化、客体化的发展瓶颈,实现了主体意义的建构、生成与凸显。

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教师既要把道理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还要充分利用各类场景元素让思政课变得可感可知、生动鲜活,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亲和力、针对性与实效性。唯有如此,才能让青年在“行走”中成长成才,让青春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绽放光彩,让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得到持续强化与提升。

在“行走”中解释时代问题

传统思政课多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式,虽适用于系统阐释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知识框架,但认知并非仅是大脑加工抽象符号的产物,更是学生与环境交互的结果。理论知识讲授不能止步于告诉学生“是什么”,更要让他们掌握理论并能解释所关心的问题与现象。

“行走的思政课”作为特色鲜明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深奥理论与具体场景的有机结合。学生置身博物馆、纪念馆等现实场域,跳出全程静听式学习,在行动中思考、体验、感知,将抽象知识迁移到现实场景,获得验证与理解理论知识、运用知识解释现象的机会。“行走”不仅让学生懂得道理“是什么”,更让他们探究道理“如何而来”“如何使用”。这不仅是教学空间的转移,更是教学理念的变革与师生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从知识的主导者转变为知识的解析者,学生则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问题探究者,师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行走的思政课”应设置有效的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与思考。教师要敏锐捕捉时代脉搏,结合具体场景设置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思考、提问、探究,让他们在“行走”中找到问题的答案。由此,思政课才能精准拨动青年的思想心弦,党的创新理论才能走进青年内心并扎根生长,激励他们向上成长。

在“行走”中提升实践本领

思政课的魅力,既彰显于科学严谨的理论知识体系,也体现在极具说服力的事实和经验中。这些知识、事实和经验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跨越历史长河和多元文化。其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进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等内容,更是思政课的魅力生发点。因此,思政课教学不能止步于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真理的魅力,更要为他们提供在社会大课堂中体悟其丰富内涵的实践机会。

“行走的思政课”为学生开辟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将街道社区、工矿企业、科技馆、红色教育基地、田间地头等丰富多样的现实场景纳入教学范畴。教师将知识、事实和经验融入上述场景,引导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以身体感知为主体,建立起与情境的深度关联,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从而突破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主体互动缺失、知识内化生成不足、脱离生活经验等瓶颈。在“行走”中,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国家的发展变化,认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必然,在实践感悟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辩证关系,通过积累生活经验与主体体验,切实提升实践能力。

“行走的思政课”致力于为学生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情境,充分挖掘利用其中的教育信息。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给予学生方法指导;在活动进行中,要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持、适时的干预和及时的反馈;在活动结束后,应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反思的平台。由此,构建从理论学习出发、经过实践检验、再回归理论深化的逻辑上升路径,让学生在“行动”中实现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双重提升。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江苏省202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2021SJB0168)研究成果。]

上一篇: 四川达州一直升机发生故障紧急迫降 机组2人安全撤离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