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工汉”变“南瓜王”!沿河村民李时进坡地“刨金”让沉寂乡村焕发生机

“务工汉”变“南瓜王”

李时进坡地“刨金”让沉寂乡村焕发生机

记者 肖咏

仲夏的阳光炙烤着黔东大地,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泉坝镇黄池村的山坳里,45岁的李时进正弯腰查看南瓜藤蔓。

汗水顺着黝黑的脸颊淌进衣领,在后背洇出大片深色,他却浑然不觉,指尖抚过饱满的瓜型,眼角的笑纹里盛着比阳光更炽烈的热忱。这片海拔千米的坡地,正孕育着他用4年光阴浇灌的梦想。

归乡:在质疑声中埋下种子

1980年出生的李时进,人生前40年总在“漂泊”中打转。

小学文化的他开过货车、办过酒厂,眼看同龄人或外出务工攒下家业,或守着几亩薄田安稳度日,41岁仍在看守工地的李时进却总觉得脚下的路飘着,落不了地:“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这个念头像藤蔓一样在他心里疯长。他想念老家屋顶的炊烟,想念父母在田埂上的身影,更想念一种"踏在自家土地上"的踏实。

李时进的人生轨迹,在2021年开始出现转折。在重庆务工时,一个偶然机会,李时进结识一家蔬菜公司的老总。走进对方的南瓜种植基地,连片的瓜田望不到头,金黄的果实像灯笼挂满藤蔓,标准化的分拣车间,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打包、装车。

"密本南瓜耐储存、市场稳,你们老家的气候说不定更适合种。"老总的话像一颗种子,落在他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让他第一次对未来有了如此清晰而强烈的向往。

当决定返乡发展南瓜产业时,家人却一致反对,在他们眼中,李时进虽然生在农村,但与土地没有打过交道,快半辈子过去了都一事无成,现在返乡创业,风险未知,成功渺茫。

“他这辈子还能干成啥事?”的质疑声,像针一样扎在李时进的心上,却没能拦住他返乡的脚步,他知道,家人的反对源于担忧,可他更清楚,这是自己唯一能抓住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家庭是最温暖的羁绊,也是沉甸甸的责任。70多岁的父母需要照料,三个女儿正上学,妻子还怀着孕,全家的担子都压在他肩上,创业与家庭的平衡,考验着李时进的心力。

怀揣着对土地的别样期许。李时进顶着众多质疑,毅然回归,一头扎进南瓜种植。这一步,是对自我的挑战,也是对家乡这片土地的深情告白。尽管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皮肤被晒得黝黑,可他脸上的笑容却一天比一天灿烂。

扎根:从石缝里刨出希望

黄池村的山风,总带着几分凛冽,刮过裸露的岩石和薄瘠的土地,也刮过李时进望着留守村民与撂荒耕地时紧锁的眉头。这座海拔1000米的山村,像被时光遗忘的角落,老弱妇孺守着沉寂的家园,年轻人的脚步早已踏向远方。

李时进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以耕地每亩150元、良田每亩200元的租金,在村里盘下100亩地,要种出“金鑫”密本南瓜。可启动资金的缺口像眼前的高山一样难越。

“白手起家”四个字,是他常挂在嘴边的笑谈,却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窘迫。好在有朋友雪中送炭,20万元借款成了创业路上的“拐杖”,让他迈出第一步。

创业的苦,从开荒那天就刻进了骨头里。第一周,他独自扛着割草机在荒坡上“战斗”,机器的轰鸣声混着粗重的喘息,成了黄池村清晨最特别的声响。

累到极致,就蜷在冰凉的石头上打个盹,露水浸湿衣衫也浑然不觉,醒来揉揉酸痛的腰,又握紧机器与疯长的杂草、坚硬的土地“较劲”。没有机械化团队助力,他就凭着一身力气和“必须成”的执念,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为南瓜事业刨出第一片生机。

"那时候真觉得很难,难到想放弃……"李时进后来常跟人说。每次想打退堂鼓时,想着父母和孩子,自己是家里的依靠的责任,熟悉的土地上又转化为创业的韧性,又有了前行的力量。

种南瓜,育苗是第一个“技术坎”。2021年在重庆考察时,他见过人家用托盘育苗,整齐又高效,但是他实在拿不出资金买设备,只能退而求其次,用传统的肥球育苗——把腐熟的农家肥和细土拌匀,捏成拳头大的球,在中间戳个洞,再放上种子……

那段时间,他每天天不亮就起来拌土,手指磨出了血泡,缠上胶布继续干。妻子心疼他,挺着肚子来帮忙,两人在育苗棚里一待就是一整天。

除了育苗环节的技术妥协,整个种植过程的管理与技术环节几乎是漏洞百出。那年秋天,预期30万斤的产量,最后只收了15万斤,除去成本没剩下什么。沉甸甸的现实,给了满怀热忱的他狠狠一击。

家人的失望像藤蔓一样缠上来,劝他放弃:“还是出去务工稳当”。村里也有闲言碎语,有人半开玩笑地奚落他:“种这么多南瓜,你一家人吃得完不?”

李时进把这些话都咽进肚里,年底揣着仅有的积蓄,再赴重庆学习。这次,他把育苗、移栽、追肥、采收的每个环节都记在本子上,刻在心里,终于明白,农业创业技术是基石,半点含糊不得。

2022年,李时进一鼓作气,把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亩。他带着学到的技术,像照顾孩子一样侍弄每一株南瓜苗。藤蔓爬满田垄时,他在地里穿梭,结果时他守着基地,看果实一天天饱满。

那年秋天,黄池村的山坡上像铺了层黄金。200亩南瓜喜获丰收,当收购商的卡车开进村里,村民们看着一筐筐南瓜被装上货车,都围过来看热闹。

结账那天,李时进拿着30多万的现金回到家,他望着远处黄池村的炊烟,第一次觉得,这座沉寂的小山村,有了属于自己的、沉甸甸的希望。

生长:让金黄铺满乡野

2022年的黄池村,多了几道新风景:崭新的库房立在村口,大型旋耕机在田里突突作响,村民们跟着李时进学种南瓜的身影随处可见。

这一年,李时进把种植规模扩大到300亩,还注册了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村民一起发展密本南瓜产业。

“海拔500到1000米,这是老天爷给我们的礼物。”李时进常跟人算这笔“地理账”。黄池村的南瓜成熟时间比海南、广西等地晚1个多月,正好赶上秋季市场的空档期,加上山地种植的南瓜硬度大、耐储存,很受收购商欢迎。

2023年初,本村及毗邻的不少村民看着李时进种植南瓜挣了钱,都跟着来咨询南瓜种植,李时进也毫无保留地把种植技术、销售渠道告诉想要发展南瓜的村民。

顶峰时期,在李时进的带领下,全县发展密本南瓜产业2400多亩,目前仅黄池村还有6户人家发展南瓜,总面积达1600亩左右。

村民张旭告诉记者,他是2023年回乡跟着李时进发展南瓜,24年赚了9万多元,2025年已经把规模扩大到300亩。

“重庆这家蔬菜公司,提供南瓜种植技术及回收,只要把品质抓好,销路根本不用愁,发展起来就很有信心。”张旭说。

南瓜田里,还藏着乡村振兴的密码。每年移栽、追肥、采收的季节,李时进的基地里总能看到一群特殊的"工人"——他们大多是50多岁到70多岁的老人,因为年纪大没法外出务工,就想在家门口赚钱。

60岁的曾信梅算过一笔账:自己从2021年开始就在南瓜基地务工,每年都能攒下几千块,足够自己和老伴的零花用了。

2024年,李时进的300亩南瓜又迎来大丰收,纯利润达到40多万元。2025年计划种400亩,数字增长的背后,是李时进对市场的清醒判断,也是对自身种植能力的笃定。

回顾创业历程,李时进深知,南瓜产业要持续,还有很多事要做。

大型农耕机的投入、库房的建设、道路的修缮,是保障产业效率的基础。探索更科学的种植模式,提高产量与品质,是应对市场竞争的关键。带动更多村民参与,让南瓜产业真正成为黄池村乃至全县的致富产业,是他藏在心底的愿景。

从外出务工的迷茫,到返乡创业的坚定;从一个人孤军奋战,到带领乡邻共同致富,李时进在南瓜田里书写的,不仅是一个人的奋斗史,更是一个和美村庄的新生记。

记者手记:乡村的潜力在土地,而激活潜力的关键在人,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无数像李时进这样“敢想、敢干、能坚持”的新农人带着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用汗水把“坡地”变成“宝地”,用产业把“沉寂乡村”变成“活力家园”,让希望的藤蔓爬满田野,这正是乡村振兴最生动的实践。

黄池村的南瓜故事,还在继续生长……

一审:陈琴

二审:林秀姜

三审:文波

上一篇: 129元撬动400万元保障 杭州市民保 2025 再升级!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