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的生命救援在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悄然展开。一名10岁女孩小媛(化名)因突发咳嗽、胸痛及呼吸困难被紧急送医,经多学科专家团队联合救治,最终成功战胜高危淋巴瘤,重获新生。
生死时速:多学科紧急会诊,精准锁定“定时炸弹”
当晚,小媛被送至急诊科时,已出现呼吸困难、颈部以上颜面浮肿等症状。接诊医生迅速将其收治至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胸部CT检查显示,小媛胸腔内存在一个约16cm的巨大包块,包块压迫气道和上腔静脉,导致呼吸极度困难,并伴有感染和大量胸腔积液。面对这一危急情况,PICU立即联系儿童血液科、胸外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紧急会诊。

血液科梁筱灵主任和胸外科徐华主任会诊后一致认为,小媛的肿块极有可能是肿瘤,必须尽快通过手术活检明确肿瘤类型,才能制定下一步精准治疗方案。然而,肿块位于纵隔,周围布满大血管和心脏,手术风险极高,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致死性大出血。面对这一挑战,各科室医生勇于担当,与患儿家长充分沟通病情后,决定在呼吸机辅助通气下实施手术。
精准攻坚:72小时明确诊断,规范化疗显奇效
在呼吸机保障下,儿童血液科李泳江医生立即为小媛进行了骨髓穿刺检查,胸外科徐华主任则成功实施了“胸腔镜下左侧纵隔肿瘤部分切除活检 胸腔闭式引流术”。术后,病理科对切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经过72小时的紧张等待,最终确诊小媛患的是T淋巴母细胞瘤淋巴瘤(高危组)。
得知病理结果后,小媛的父母一度陷入绝望。但梁筱灵主任详细介绍了疾病的治疗情况,告知他们儿童淋巴瘤并非不治之症,通过规范化疗,大部分患儿可达治愈。在得到家属同意后,小媛开始接受化疗。
治疗期间,小媛先后出现气道梗阻、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重症肺炎、左侧气胸、心功能不全、高尿酸血症等危急情况。面对这些严重并发症,小媛的父母一度想放弃治疗。但在PICU和血液科医护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调整化疗方案、对症支持治疗等手段,逐一化解险情。当小媛撤除呼吸机、自主呼吸恢复的那一刻,监护仪上平稳的曲线成为医护人员最欣慰的“成绩单”。
生命绽放:规范治疗显成效,多学科协作创未来
经过不懈努力,治疗第19天的评估显示,小媛的瘤灶缩小90%,精神饮食恢复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缩小至未触及。主治医师詹医生表示:“从呼吸困难到自由呼吸,从卧床不起到微笑交谈,小媛的恢复超出了我们的预期。”目前,小媛已顺利度过诱导化疗关键期,后续将继续巩固治疗。

儿童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主要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经规范治疗后,长期生存率可达85%以上,部分亚型生存率甚至可达90%以上。近年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创新手段的应用,更让难治性病例的生存率不断提高。
据了解,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血液科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全国首批儿童血液病定点医院、全国儿童实体肿瘤诊疗协作组成员单位、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西部儿童血液肿瘤专科联盟理事单位,始终秉持“以患儿为中心”的理念,与国内优秀的血液肿瘤团队紧密合作,依托院内多学科协作优势,在白血病、淋巴瘤等儿童血液系统疾病诊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在疑难、危重肿瘤诊治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提升。同时,科室还为淋巴瘤患儿设置了慈善基金项目,大大减轻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此次成功救治高危淋巴瘤患儿小媛,不仅展现了该院多学科协作的强大实力,更体现了医护团队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让我们携手行动,用科学、关爱与希望,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无“瘤”的蓝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苗国强
编辑 朱玉群
二审 彭银
三审 赵晓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