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反转?造谣不能没有代价!-中国吉林网

台风“竹节草”影响上海期间,一些人为了在网上博眼球、拉流量,刻意篡改、编辑往年视频和文字造谣传谣,造成负面社会影响。上海警方通报:编造台风天游客被困外滩等谣言,6人被行拘!

造谣手段并不高明。马某、汪某为博取流量分别在网络平台用其他地区多年前的视频篡改、合成“奉贤地区严重内涝”的视频;聂某发布外省市多辆汽车被洪水冲走的视频,并谎称此情况发生在上海;周某发布的三天前外滩观光平台上游客撑伞避雨的视频,造谣称30日当天有大量游客因台风被困在外滩;徐某、张某在微信群、短视频平台发布石门一路某网红商场门口积水严重的虚假视频……这种将旧闻翻新、嫁接灾情、夸大事实的做法,近年来时有发生,其直接后果就是误导公众判断。

更有恶意造谣,编造冲突,制造对立。四川自贡荣县烧烤摊主张某为给烧烤摊“引流”,在某短视频平台先后发布摆摊“遭黑恶势力驱赶威胁”的视频,刻意营造“黑恶势力欺压摊贩”假象。这种自导自演的苦情戏码,挑动社会情绪,引发公众恐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目前,张某已因散布谣言被依法处罚。

事实上,网络虚假信息并非仅有,近年来,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从“仿冒账号”混淆视听,到虚假低俗直播泛滥;从体育“饭圈”乱象频发,到抗灾及突发事件谣言四起;从传统嫁接“引流”,到AI造假、技术作恶……网络造谣百变“画皮”,成为危害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因素、激发社会矛盾的“放大器”,不断冲击着网络传播秩序的底线,对社会信任体系和公众理性认知构成严峻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社会危害超乎想象。防汛抗台关键时期,捏造“游客被困外滩”“道路严重内涝”等谣言,误导民众判断,挤占救援资源,甚至可能引发恐慌性撤离,将严重干扰公共应急响应。当“黑恶势力驱赶摊贩”“灾情伤亡数据”等虚假情节反复出现,公众对媒体、政府乃至社会的基本信任被持续消耗,将侵蚀社会信任根基。而以情绪煽动为手段、以牟利为目的的灰色链条一旦形成,将网络空间异化为谣言交易所。危害之大,不可小视。

网络虚假信息屡禁不止,核心在于“低成本高收益”的畸形生态。一条造谣短视频的制作可能仅需几分钟,却能凭借社会矛盾话题的“天然流量”轻松收获数万点击量,而造谣者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让流量变现牟利。更值得一提的是,普通网民难以辨别信息真伪,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虚假信息的传播者。

要消除网络谣言的社会危害,必须标本兼治、持之以恒。网民作为公民,在网络空间享有言论自由权,但需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绝不能游离于法外狂奔。同时,坚持不信谣、不传谣。对网络抢眼信息,应该学会查来源,比如,自然灾害、救灾等信息,只信应急管理部、气象局等权威渠道,警惕“网友爆料”“内部消息”等模糊信源。对含“震惊!”“紧急通知”等标题保持警觉,不被情绪渲泄的信息所迷惑。更重要的是要有责任感,从指尖开始守护清朗,不转发未核实信息,尤其涉灾情、健康类内容;举报可疑线索至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抵制人肉搜索、围堵机舱等侵犯隐私行为,切断谣言传播链路。

有关方面要增强依法整治网络生态信心。从《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为信息内容立规,到《个人信息保护法》捍卫数据安全与隐私,再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构筑特殊防护屏障,严密法规体系已为网络行为划定不可逾越的边界。有关方面应该通过执法实践,持续传递“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强烈信号,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熔铸为网络空间的普遍共识。

网络空间的清朗,既需要技术筑起“防火墙”,也需要制度织密“防护网”,更需要公众点亮“辨别灯”。唯有多方合力,才能斩断虚假信息的传播链条,让网络回归真实、理性、向善的本质,真正成为社会进步的“助推器”而非“绊脚石”。(久泰平)

初审: 罗丹 复审: 孙晓云 终审: 张彦梅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

上一篇: 中信银行青岛分行举办跨境出海高端客户论坛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