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11时,铜仁市石阡县公安局交警大队的警车穿过雨幕,缓缓驶入当地青少年研学基地。这里早已挤满了30多张翘首以盼的小脸。
民警杨娟与队员罗宽、吴娜抱着宣传展板、交通安全道具箱和一摞摞宣传资料快步走进教室。
一堂生动有趣的交通安全课,在期待中拉开序幕。

在互动中“知危险”
“同学们,这雨下得突然吧?其实出门在外,交通上的‘意外雨’也可能说来就来。”罗宽的开场白瞬间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罗宽指着石阡交通图: “看看咱们石阡的路。坡陡、弯急,夏天雨水多,路面滑得像抹了油。”他的语气陡然严肃,“稍有不慎,就可能滑下陡坎。”
随后,教室大屏幕上开始播放《交通安全警示教育片》——刺耳的刹车声、碰撞声在教室里回荡。教室里,一张张小脸绷紧,写满紧张与专注。
看到片中与自己年龄相仿的男孩因在马路上追逐打闹遭遇不幸,学生吴沐阳下意识抓紧了同桌的胳膊,小声说:“我妈总唠叨我走路别乱跑。”
“例如在这雨天,头盔就是我们骑车时的‘保护伞’。”影片结束后,吴娜随即拿起一个头盔,邀请一名同学上台合作模拟骑行中突然摔倒场景:吴娜将套着头盔的西瓜用力砸向地面,西瓜安然无恙;而另一颗未戴“头盔”的西瓜应声碎裂,汁水四溅。一顶头盔与两个西瓜,成了最具冲击力的教具。
“天!脑袋要是这样,不戴头盔骑车……”同学们倒吸一口凉气,头盔的缓冲保护作用,在模拟中直观呈现。
教室一侧,触目惊心的事故案例展板无声矗立。
“看,这个小伙子骑车嫌头盔闷热,随手摘下。就在下一个路口……”罗宽指着展板上的事故照片,声音温和却清晰:“同学们,一时的‘不舒服’,能换一生的平安吗?”
“不能!”同学们攥紧衣角,纷纷摇头。

在问答中“会避险”
“答对问题,这只‘交警小熊’就跟你回家。”罗宽举起那只憨态可掬、身着迷你警服的毛绒小熊时,原本严肃的安全课堂,瞬间沸腾了。
“坐电动车,第一要务是什么?”罗宽高声问。
“戴头盔!”同学田佳阳踮起脚尖,小手高高举起。
“为什么要戴好?”
“保护脑袋!我爸骑车送我,再热也给我扣上!”她如愿抱得到“小熊”,红扑扑的脸颊笑靥如花。
“小熊”引发的热浪未平,吴娜拿起一张印有常见食物的卡片:“大家猜猜,吃哪种东西最容易让司机被测出‘酒驾’?”
“蛋黄派!”“荔枝!”同学们争相抢答。
“对!蛋黄派、荔枝等含糖量高的食物,短时间发酵会在口腔产生微量酒精。万一被查,别慌,跟警察说明情况,漱漱口过会儿再测就清楚了。”吴娜笑着肯定,并邀请两名同学现场嚼食蛋黄派、荔枝后,对着酒精测试仪一吹,红灯骤然亮起。
“哇!”“这叫‘假性酒驾’,吃完要歇口气,漱漱口,别让好吃的背了锅……”惊呼声中,吴娜向同学们科普拒绝酒驾、醉驾等相关知识。
“谁知道什么是‘开门杀’?”吴娜紧接着问。
“我知道!就是开车门不注意看后面。”同学杨子琳反应迅速。
吴娜立即邀请杨子琳和另一名同学演示:一人模拟骑车经过,另一人猛然打开道具车门。
“砰!”模拟碰撞声响起,现场一片惊呼。
“所以,无论开车门还是上下车,都要用‘荷式开门法’,用离车门最远的那只手开门,这样身体自然转动,视线就能扫到后方。”吴娜边讲解边示范,动作干脆利落。
一只只“交警小熊”到了同学们手中,印有“珍爱生命,拒绝酒驾”字样的纸巾盒、手提袋等小礼品也在教室里传递。欢笑声与掌声里,安全防范知识悄然入心。

安全信念“带回家”
“暑期出行,安全第一,远离危险区域,别让快乐打了折!”
“交通是城市的脉络,出行是生活的步伐,别让青春‘驶’向深渊。”
……
民警杨娟则用孩子们听得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假期安全文明出行、“一盔一带”“防溺水”“知危险会避险”等安全防范知识。
“同学们,小熊可爱,但守护安全的心更珍贵。你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是保护自己的铠甲,也是送给家人的礼物。”杨娟看着一张张意犹未尽的小脸,语重心长:“回家考考爸爸妈妈什么是‘荷式开门法’,监督他们骑电瓶车戴好头盔,好不好?”
“好!”回应声响亮而坚定。
“这些娃娃,个个都成了安全‘小喇叭’。”营地负责人邓旭林感触颇深:“这堂课太及时了,形式活泼,内容扎实。特别是真实案例和互动体验,比单纯说教效果强十倍。警察同志把安全意识的种子,真正种到了孩子们心里。这颗种子,会跟着他们走出营地,带进家门。”
一堂40分钟的课,将滚烫的规则意识,注入山风拂过的童年。
“我要把小熊放书桌上,天天看着它,就记得警察叔叔阿姨教的安全知识了。”杨丰全还沉浸在兴奋中。

通讯员 文杰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蒋孟娇
一审 何永利
二审 田洋
三审 孙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