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导游”中英法三语讲述“南京故事”

烈日下奔走于各大景区

“金牌导游”中英法三语讲述“南京故事”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李子俊

近日15时30分,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知了在树上扯着嗓子不停地叫唤。中华门城堡却迎来了一群兴致勃勃的小客人——12名中国青少年和24名来自俄罗斯、法国、奥地利的青少年。他们顶着烈日,踏着一级级颇有年代感的砖石台阶,奋力向城墙上攀登。

“Followme,keepgoing!”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南京市金牌导游、中英法三语导游王卓娴。这位年轻姑娘没有打伞,甚至连一顶遮阳的帽子也没有戴,原本白皙的脸被晒得通红,长发几乎完全汗湿,一绺绺地黏在额头和脖子上。她的衣领上别着“小蜜蜂”麦克风,一手拿着扩音器,在经过标志性景点时,都要用中文、英文和法文三种语言,为孩子们轮流讲解一遍。讲解的间隙,她还要拿着手机,和外国领队、旅行社、景区沟通协调下一站行程,忙得连一口水也顾不上喝。

“中华门城堡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建设的。它又被称为‘聚宝门’,相传在建造时因地下埋有江南巨富沈万山的‘聚宝盆’而得名。南京城墙曾经多次举办环城七十里、城墙马拉松等活动,如今环城健走已经成为南京人亲近城墙的一项时尚活动……”在藏兵洞里,王卓娴向中外青少年娓娓道来。

爬上城墙,南京城的风光尽收眼底。俄罗斯学生索菲亚和伊戈尔这对好朋友,兴奋地拍起了合照。“看见了吗,那座高高的塔就是大报恩塔,它位于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内,是依托明代大报恩寺考古遗址而建造的。”王卓娴指着南面的大报恩塔,为他们讲解。

“早上5点半我就起床了,从位于燕子矶的家里坐公交转地铁,赶到位于汤山的南京威雅国际学校接上研学团的孩子们,开启了一天的研学之旅。”王卓娴告诉记者,上午她带着孩子们去了夫子庙游览,还走进秦淮·非遗馆亲手制作“明城砖”。中午则品尝了“秦淮八绝”小吃,孩子们对鸭血粉丝汤、牛肉锅贴等美味赞不绝口。下午他们又去了南京城墙博物馆参观,孩子们对明城墙城砖烧制“承包责任制”的故事十分感兴趣。

中华门城堡是当天游览行程的最后一站。15时50分左右,王卓娴带着孩子们准备“收团”回营地。“晚上还要协助外国领队处理一些工作,估计到八九点才能忙完,回到家差不多得晚上十点半了。第二天继续带团去南京市博物馆等地研学。”她一边擦汗,一边告诉记者。

王卓娴当天所带的这个研学团共计36名中外青少年,都是2025年度WTI青少年国际营南京站的营员。7月13日,他们就抵达了南京,开启了为期10天的研学之旅,先是在南京威雅国际学校参加夏令营,围绕“未来城市”主题,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伙伴携手开展项目调研,围绕环境保护、气候变化、人工智能伦理、可持续城市建设等议题,协作完成调研报告与解决方案。此外,在知行合一文化科技发展南京有限公司的组织下,中外青少年还结伴走进南京的景区、文博场馆,沉浸式感受南京的历史文化,携手助力南京城墙申遗。

这个暑假,南京研学游市场就像天气一样火热,中外青少年纷纷为“宁”而来。“南京是六朝古都,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学之都。进入暑假后,我几乎天天都在带团,每天早出晚归。除了中外青少年研学团外,我还接待了来自法国等国的汉学家,以及一些自由行的外国游客等,他们对南京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非常感兴趣。”王卓娴说,尽管每天都要在户外奔走,与高温奋战,但能向来自全球的客人讲述“南京故事”,再辛苦也值得。

上一篇: 职业技能培训菜单发布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