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许炳棋 淄博报道
每天中午11点,淄博市临淄区朱台镇西单村食堂饭菜飘香。老人们围坐桌边,边吃边聊着家常;不远处,本村小学的孩子们叽叽喳喳地结伴走来,蹦跳着加入这场午餐。这一刻,“一老一小”的幸福时光在这里具象化。

这口热乎饭,是西单村给“一老一小”的温柔承诺。70岁以上的老人每天能在食堂吃到鸡蛋牛奶的早餐、四菜一汤的午餐,80 岁以上还加一顿晚餐;现在,这份温暖也延伸到了村里的20名小学生和老师们的餐桌上。更贴心的是,村“两委”织起了一张“安心网”——志愿者和家长每日轮值,举着小旗子,风雨无阻地往返于小学与食堂之间,稳稳接住孩子们放学雀跃的脚步,再安全送回校园。“孩子不用俺接送,食堂还管饭,真是轻松不少!”村民单爱兰朴实的笑容,道出了这项服务沉甸甸的价值。皱纹与笑脸,在这里交织成全国文明村最生动的表情。

如何让这份对老人的关怀更可持续、更有尊严?西单村的答案充满智慧——“时间储换银行”。78岁的单方修是这家特殊“银行”的“行长”。他带领着一群60到80岁身体硬朗的“年轻老人”,为80岁以上的高龄邻里提供打扫、照料、陪伴等30项细致服务。付出的每一小时,都如同存入了“时间账户”。单方修的话语朴实而有力:“现在帮别人,老了有人帮。”这像一场温暖的接力赛,当服务者步入高龄,他们存下的“时间”便能兑换新一代“年轻老人”的悉心照料。“志愿服务存时间,年长之时换服务”的循环模式,成了村里口口相传的“长寿密码”,也节省了集体资源,更凝聚了守望相助的乡梓深情。

在西单村,文明不是墙上的标语,是康养中心里 24℃的地暖,是老人餐盘用麸皮擦过再变饲料的循环,是“美家超市”兑换对生活的肯定,是孩子们装满瓶子的“勤工俭学箱”……1268人的小村庄把日子过成了一首诗:老有颐养,小有乐学,互助成风,劳动光荣。西单村是全国文明村、“省美丽宜居村庄”“省农业先进村”“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村”“国家森林村居”“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单位”“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正是这些浸润在日常烟火里的文明细节,铸就了闪亮的品牌。

一箸家常菜,一瓢暖心汤。西单村食堂飘出的袅袅炊烟,升腾的是淄博乡村文明的温度与智慧。它映照着朱台镇“聚人气、聚人心、聚人力”的扎实步履,诠释着“提生活品质、抓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当无数个这样的村庄共同点亮文明的星火,淄博乡村文明建设之路,便铺满了看得见、摸得着、品得出的幸福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