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学者赞赏贵州文化魅力

7月的贵阳,暑气被清风揉碎,孔学堂的飞檐下,一场跨越亚欧的思想对话正在进行。7月23日至25日,“中国心学与世界”中德哲学对话在贵阳孔学堂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德国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波鸿大学及首尔国立大学等高校的16位学者,走进贵阳孔学堂围坐论道。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勇。

“中德哲学对话活动我参加过好几届,以往中德哲学对话活动多是中国人讲中国哲学,德国人讲德国哲学,虽有论文发表与讨论,但缺乏深度互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勇感慨,这次活动打破了这种“平行交流”,改为各国学者交叉评论文稿,形成深度对话、相互探讨的机制。

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教授Michael Spieker。

本次活动主题让慕尼黑应用技术大学教授Michael Spieker格外兴奋。“我们曾经举行过一系列有关东西方哲学的会议,但这次活动的主题非常鼓舞人心——中国哲学的‘心’,在德语中可以理解为 Geist(精神)。”他认为,王阳明思想非常具有启发性,因为他是一位具有辩证思维的哲学家,不以对立的方式思考问题,而是认为万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整体,这种思维方式在处理复杂问题时极具价值。

浙江大学副教授Karl Kraatz(左一)。

“无论在哪里,到处都能感受到王阳明思想的存在和影响,而且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相关的译本不断增多,甚至在德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学习阳明心学感兴趣。”浙江大学副教授Karl Kraatz 表示,如今,他身边的德国同事和学生,既关注中国哲学,也关注西方哲学,更有不少来自德国、美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人士专程来到中国,深入了解中国与中国哲学。

这种生命力,正是贵州深耕阳明文化的成果。近年来,贵州深入挖掘阳明文化当代价值,做精阳明文艺、做优阳明文旅、做实阳明出版、做响阳明学术,持续擦亮阳明心学诞生地文化名片,坚持不懈打造阳明文化高地。

作为重要载体,孔学堂聚焦教化、研修、传播三大职能,突出“平台、品牌、文旅融合”等重点方向,积极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和中西文化交流互鉴。2024年,孔学堂共计接待近50万人次,举办线上线下各项活动776场,接待学生研学近5万人次、企业培训1200多人次,中英日韩四语种内容的国际国内传播覆盖近4亿人次。

德国班贝格大学教Marko Fuchs。

年轻人为何要学习阳明哲学?德国班贝格大学教Marko Fuchs从文化根脉的角度给出了深刻解读。“了解自己的文化与哲学家,本质上是为了知晓‘我是谁’。你的根源在哪里,过去受哪些影响,未来该走向何方。更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是向其他文化敞开心扉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必要条件。”他强调,只有了解自身的历史、发展与优劣,才能真正平等地与其他文化对话。阳明心学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能帮助年轻人锚定自我坐标。

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教授李硕宰。

“贵州在举办这类哲学会议方面表现出色,尤其将心灵滋养的哲学交流与身体滋养的生活体验相结合,这种方式非常好,贵州也有足够的资源支撑这种模式,目前的成果值得称赞。”贵州依托自身自然与文化资源打造的特色交流场景,得到了韩国首尔国立大学教授李硕宰的赞赏。

而这种“身体滋养的生活体验”,也得到了 Michael Spieker 的共鸣。“朋友早就告诉我贵州有绝美的自然风光,来了之后发现果然名不虚传。这里的夏天郁郁葱葱,自然环境让人印象深刻。”他透露,计划在会议结束后停留几日,好好感受这片土地的自然之美。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文/明雪 赵相康 黄若佩

摄影/刘青

编辑 胡桅可

二审 杨韬

三审 陈诗宗

上一篇: 张碧晨将不再演唱《年轮》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