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傲荆楚·大咖谈新① | 对话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何玉池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黄培、唐天琪 通讯员何顺进、刘怀元、吴珊)科研照亮,创新赋能。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何玉池和蔡得田教授团队深耕多倍体水稻育种领域20余年,通过远缘杂交与基因组加倍技术,致力于研究高蛋白、高产量的水稻新品种选育及示范。这项被谢华安院士誉为“湖北农业闪光点”的国际领先技术,或将引领水稻育种的重要革命。

近日,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教育《校傲荆楚·大咖谈新》栏目专访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何玉池,揭秘一粒种子如何突破基因桎梏焕发新生。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团队提出的“利用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双重优势选育超级稻”理论是如何颠覆传统水稻育种观念的?

何玉池:传统水稻育种主要基于二倍体遗传背景展开,在籼粳亚种间及不同基因组间的杂种优势利用上存在瓶颈,品种间同质化程度高,遗传多样性严重不足,产量长期处于高产徘徊期。而我们提出的利用远缘杂交和多倍体双重优势选育超级稻,是一项原创性的育种策略,有望实现产量的突破。

远缘杂交可以把不同亲缘之间的优势更好地利用起来,而多倍体则具有独特的优势。油菜、小麦等从二倍体进化到多倍体时,产量会成倍提高,这给我们带来了启示。多倍体水稻研究最大的难题是结实率低的瓶颈问题,但经过多年努力,我们创制出减数分裂稳定性材料,在国际上率先突破这一难题。同时也成功突破了亚种间及基因组间水稻杂交育性的瓶颈,创制出系列籼粳亚种间高结实材料,进一步突破AAEE及AABB等基因组间可育四倍体水稻的创制,实现了远缘基因组的整体利用。这一系列突破,将为水稻育种提供关键核心种质,开辟新的途径。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多倍体水稻的研究如何响应国家“种业振兴”战略?对保障粮食安全有哪些潜在贡献?

何玉池:中国水稻单产已进入“高原期”,其核心问题在于种质资源同质化。我们培育的多倍体水稻相对于传统的二倍体水稻,基因组剂量成倍增加,优势基因组合的概率相对更高。这使得水稻的抗病虫害、耐旱涝、耐高温等能力更强,具有增产稳产的潜力。

同时,四倍体水稻因代谢底盘改变,具有营养强化特性,可助推营养强化功能型大米品种选育。在粮食安全方面,多倍体水稻不仅有助于提高产量,还能提升稻米的营养价值,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随着大米消费趋势及格局的改变,饭用型大米的消费量逐年下降,而营养强化大米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多倍体水稻的研究成果将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新的支撑,丰富水稻育种的路径和方法。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研究团队目前有跟企业进行产业合作吗?多倍体水稻目前的市场化程度如何?

何玉池:产业化是我们特别重视的环节。2012年团队以专利和技术入股成立武汉多倍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团队占股27%左右。我们与该公司紧密合作,在海南陵水建立了约40亩稳定的生产基地,在武汉市长江新区大潭办事处新湖村也建有接近300亩的实验示范基地。

2021年,相关技术获得科技部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胜奖。2023年“荆楚院士行”院士专家及省市领导来到了大潭进行实地走访调研,对我们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目前,多倍体水稻的市场化正在稳步推进。虽然目前还处于推广阶段,但我们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市场的认可,多倍体水稻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谢华安院士曾说:“武汉多倍体水稻的这一小步,是科学上的一大步,属于一项重大突破,代表着国际领先水平,是湖北农业的闪光点。”我们团队也希望能继续努力,让湖北农业的闪光点闪得更好、闪得更耀!

在何玉池教授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晶莹剔透的四倍体稻米——它们比普通米粒大1/3,在灯光下泛着淡黄色泽。这背后,是一群科学家20年磨一剑的坚守。相信在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多倍体水稻必将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引领水稻育种行业革新。

【责任编辑:黄培】

上一篇: 济宁市公安局联合多部门开展防汛救援联合演练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