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炎夏酷暑,山东某地肯德基门店因老人扎堆占座乘凉事件登上热搜,引发热议。看似寻常的“乘凉”小事,却因公共服务的缺位而演变为多方拉扯的治理难题,若将这一现象简单归咎于老年人个人素质或者商家困境,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从这个事件看到民生需求的迫切信号,思考如何让清凉更可及、让关怀更到位。
高温挑战日益严峻,安全舒适可及的公共纳凉空间便成为城市居民的刚性需求,现实难题却是服务滞后。当前的适老空间供给不足,地铁站、图书馆、茶楼等场所或座位紧张,或开放受限,或消费门槛不低。相较之下,临街快餐店凭借免费的冷气、明亮的环境以及便利的区位,对于收入有限、节俭惯了的老一辈来说,成了颇具吸引力的实惠选择。这类自发形成的“乘凉点”,实则反映出当前尤其是老年友好型的社会服务和公共活动空间,建设不完善、覆盖不完全等问题。当正规且适宜的场所缺位,商业空间就被动地承担起了部分公共服务的功能。
老人在快餐店“占座”行为虽有其现实无奈,但从商业逻辑、现实规则和长远发展来看,存在着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快餐店属于经营场所,其空间本质是“消费换服务”的资源。与此同时,打牌、自带食物、随意卧躺等行为可能影响其他顾客用餐体验和餐厅形象。如果商家进行驱赶会被斥责没有同理心,不驱赶又会遭到消费者的不满投诉,陷入两难。社交平台上部分负面言论,也进一步加剧了“不尊老”“倚老卖老”等代际冲突。占用商业空间只是一时的暂缓之计,公共服务缺失的核心问题并没有解决。
因此,化解这一矛盾,不能止于对表象的争论,要明确规则边界,更要用好公共资源惠及大众。一方面持续“做加法”。盘活社区闲置资源,由政府主导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一批设施良好、管理有序、免费或低消费的老年活动中心或纳凉驿站。另一方面着力“优存量”。完善现有公共场所,比如多地地铁站设置了专门的“纳凉区”,还有提供棋盘、书籍、药品等的升级版。借鉴此经验,在确保安全、有秩序的前提下,在党群服务中心、文体中心等场所,开辟专门的共享休憩区,不仅为老年人提供了安全的乘凉空间,也同步惠及了快递员、环卫工等广大户外劳动者。
过去,在地铁站纳凉也曾被人“侧目”,被认为是一种不体面的行为,如今从有争议到被称赞的转变,其意义远超物理降温本身,它体现着城市管理精细度和文明水平的整体提升。城市真正践行“以人为本”,让每一位寻求清凉的老人、每一名为生活奔波的劳动者,都能享有有尊严的“一席之地”,是城市文明最动人的底色。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潘露(湖北宜昌“我们正当阳”网评团队 王店镇人民政府)
责编:丁玥【责任编辑:沈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