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浦阳江上的义桥大桥,“渔浦江山天下稀”七个苍劲大字撞入眼帘,如一道穿越千年的诗之闪电劈开现实——这是陆游曾为之驻足咏叹的三江口。义桥镇,这片被浦阳江、钱塘江、富春江深情环抱的土地,不仅身兼浙东唐诗之路源头、钱塘江诗路关键节点,更牢牢嵌入了大运河诗路的璀璨版图。这个被誉为诗歌版图上的“诗路枢纽地”,正以一座诗词基因库、百场青春实践课与一条文创产业链,重焕新生。
行走诗脉——以诗为桥,连接古今风雅
“诗词是心灵的歌唱,是时代的回响。立于钱塘江畔,历史的潮声与未来的呼唤仿佛在此交响。”在第三届钱塘江诗词大会的讲台上,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高昌的发言激起层层涟漪。“谢灵运不行走山水,何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澄澈?苏轼无观潮亲历,怎写得出‘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豪迈?”他认为,当代诗词创作更需深入生活、把握时代脉搏,这绝非简单的采风记录,而是沉心观察、思考、提炼的淬炼过程。
义桥的实践,为这一理念写下立体注脚。2022年8月,钱塘江诗词展示馆在里河之畔启幕,这座“诗词基因库”收集了自南朝以来5000余位诗人的作品,从谢灵运、李白到陆游、苏轼,再到当代诗家,跨越千年的诗思在此汇聚。展馆内,“印象义桥”“云起三江”“渔浦义桥”等七大篇章以声光电技术复活诗境,让游客一步踏入“渔浦烟光”的历史长卷。
而诗意的触角早已溢出展馆。义桥以“无处不诗词”为理念,将整座城镇编织成流动的诗卷——诗意林内是谢灵运、贺知章、陆游等诗词名家和他们的诗篇;老街的墙上镌刻着历代咏叹三江的佳句;浙江当代油画院迁址新坝村,油彩与墨韵碰撞出艺术新境。
更富前瞻性的是诗路与产业的共生。2024年4月,恭王府海棠雅集携百位诗词名家走进义桥,学者们创作研讨之余,促成了北京什刹海街道与义桥缔结友好关系。当“相邀海棠花开时”艺术展在诗词馆亮相,观众不仅看到诗画,更触摸到文化联动的脉搏。
产业成诗——从舌尖到指尖的诗意经济
前不久,义桥文化艺术中心在义桥老街开启。这不仅是建筑,更是跨越时空的文化实验场。在高昌看来,新落成的义桥文化艺术中心,恰似三江畔新植的一株文化之树。它不仅是建筑,更被寄予厚望——成为市民涵泳诗情的园圃、诗人激荡灵感的平台,让千年诗脉在现代生活的土壤里抽出新绿。
里河、老街、钱塘江诗词展示馆、文化艺术中心,成为“诗意义桥”的缩影,诗韵在古老街巷中迸发新生机。值得一提的是,未来这个文化地标将成为共富地标。义桥计划延伸现有文化阵地,开展创意市集、文化展演等多元业态,开发诗词主题手作、非遗衍生品等特色产品,扶持乡村手艺人、青年创客,印证“诗”与“市”的完美交融。
此外,各种文化活动指向“诗意经济”。7月5日,义桥开渔日,“渔浦十二道”品牌授权仪式上,一餐饮企业接过授权证书时感慨:“这是把‘渔浦江山天下稀’端上餐桌!”
7月10日,新坝村文化礼堂内,浙江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30余名中外学子郑重宣誓。他们组成的“新坝π青年,潮涌向未来”实践团,开启了在义桥的又一场文化深耕。这已是浙科大与义桥携手的第二年。“要让本土文化从‘文献里’走到‘眼前来’。”义桥镇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从打造浸润诗意的实体空间,到探索“诗词 ”的产业转化,义桥镇正以文化为引擎,努力将深厚的诗词底蕴转化为可感、可触、可消费的当代价值。未来,随着《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寺坞岭、虎爪山配套设施优化,“诗路枢纽”的力量将更为强劲。
【短评】
地理之诗 创新之诗 人民之诗
义桥是一首什么诗?
它是一首地理之诗。三江交汇、诗路纵横,是一首承载“渔浦江山天下稀”壮阔古意的史诗。其诗眼,在“枢纽”二字——它连接起浙东唐诗之路、钱塘江诗路与大运河诗路三条千年文脉,让不同时空的吟咏在此碰撞激荡。
它是一首创新之诗。古街活化、青春赋魂,让文化遗产在当代语境中重生,是一首谱写“钱塘江诗词大会”时代新声的现代诗。其诗行,写在青石板路、汉服衣襟、朝糕香气里,更写在钱塘江诗词展示馆的光影与少年谱曲的指尖上。
它更是一首人民之诗。当四方游客流连于诗意的山水街巷,这首诗便真正有了温度与生命。其诗魂,则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镌刻于山水间的绝唱,借产业之力、青春之思,重新汇入时代江河的奔涌。
行走义桥,如同阅览一幅不断续写的长卷。这里既有历史绝唱,更有属于新时代的壮丽诗行正在挥毫——以文化为墨,以乡野为纸,以万众为诗人,共同书写一首名为“义桥”的永恒之诗。
当陆游的慨叹不再只是古人眼中的风景,而成为今人可游、可品、可创的生活现场,义桥便完成了它最动人的诗章——一首连接千载风雅与当代脉搏的进行曲。这条唤醒千年文脉、激活山水资源的探索之路,不仅让盛景在新时代焕发异彩,更以诗为桥,连接起古与今的风雅,为文化赋能地方发展提供了鲜活的“义桥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