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专访|王月敏:字里行间凝匠心,书韵流淌润成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张超

编者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近年来,东昌府区教育和体育局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育人模式,推动教育事业取得显著成就。

为全面展现全区教育事业改革成果与创新实践,弘扬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奉献精神与育人风采,深入挖掘一线教育工作者扎根讲台、潜心育人的动人故事,多角度呈现学校特色发展、课程改革、家校共育等生动实践。齐鲁晚报聊城融媒中心联合东昌府区教育和体育局启动《东昌育桃李“三名”绽芳华》—2025年东昌府区教育系统“三名”风采巡礼,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全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典型事迹和教育风采,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基础教育的沃土上,光阴在墨香里游走了二十四载春秋,她以文字为桥,横渡时光的河流。她以爱心为引,扮靓诗意的星河,让每个孩子在语文的世界里感受温度、收获成长。从教育理念的坚守到自身学识的精进,从课堂教学的创新到学生成长的陪伴,她用行动诠释着小学语文教育的本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心灵的滋养与思维的启蒙,她就是东昌府区滨河实验学校小学部语文老师王月敏。

理念为基,让语文扎根生活土壤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让文字与生命对话。”这是王月敏深耕教坛二十四载的核心信念。她始终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不应局限于课本的方寸之间,而应延伸至生活的广阔天地。在她的课堂上,“蔬菜”是孩子们亲手触摸的黄瓜与番茄,“雨”字是指尖描摹的点点雨滴,“童话”是围坐共读时的轻声互动。

王月敏将抽象的汉字转化为具象的体验,把枯燥的知识融入生动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中领悟:文字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能表达心声、连接世界的工具。这种“生活化语文”的理念,既契合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更让孩子们在兴趣中建立起对语文的持久热爱。

精进为径,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学习者方能教学习。”面对时代发展与教育变革,王月敏从未停下成长的脚步。从手写教案到多媒体教学,从绘本共读到微课制作,她始终以空杯心态吸收新知:研读《儿童心理学》把握学生认知规律,深耕《汉字王国》挖掘文化内涵,参与“新课标培训”更新教学理念。她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创新,把“象形字的秘密”转化为课堂上的趣味游戏,将“有声绘本”融入阅读教学,让传统课堂焕发新活力。这种“终身学习”的自觉,不仅让她的教学始终与学生的成长节奏同频,更诠释了新时代教师“学高为师”的职业追求。

成长为本,静待生命拔节的力量

教育是慢的艺术,王月敏深谙此道。她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下从“怕写字”到“爱表达”的蜕变,见证着害羞的孩子站上讲台、内向的学生写出三页纸的作文。她用耐心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用鼓励点燃孩子的表达欲望——握着小宇的手练写字,编顺口溜帮他记住笔画;在萱萱紧张时比出“加油”手势,让她在故事比赛中绽放光芒。二十四年间,她送走的学生或许记不清具体的知识点,却始终记得:语文是有趣的,表达是快乐的,成长是被期待的。这种“以生为本”的坚守,正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二十四年守望,王月敏用理念照亮课堂,用学习充实自我,用爱心陪伴成长。她用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育,是让文字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的过程,是用热爱与专业守护每个生命独特绽放的旅程。这样的教育者,正是基础教育最坚实的基石,是孩子们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光。

个人简历:王月敏,中小学高级教师。山东省科普活动优秀班主任,聊城市优秀教师,聊城市最美教师,聊城市教学能手。东昌府区“三八红旗手”,东昌府区师德标兵,东昌府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获山东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优课。

上一篇: 通过保健品虚假宣传进行“内卷式”竞争 官方公布6起典型案例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