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等大事,他坚守了半个世纪 ——记七旬党员王元忠义务理发4000次的暖心故事

在沂南县青驼镇玉戴河村,有这样一套“宝贝”:一把剪刀、一把梳子、一个推子、一壶热水。它们的主人,是78岁的老党员王元忠。42年来,这些最朴素的工具,如同他最忠诚的“战友”,陪伴他为乡亲们义务理发4000余次。那一句“不要钱”的承诺,他用半生光阴去守护;那一推一剪之间,镌刻下一名共产党员最滚烫、最质朴的初心。

一诺千金,开启半生“践诺之旅”

故事要从上世纪80年代说起。那时,村里没有理发店,老人们理发要走很远的路,对腿脚不便的老人来说更是“头”等难事。年轻的王元忠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萌生了为大伙儿理发的念头。

当他为第一位老人理完发,老人试探着问“多少钱”时,王元忠脱口而出:“一个村的,不要钱,义务的!”这句朴实无华的话,如同一颗种子,开启了他长达42年的“践诺之旅”。从此,无论风雨,不问寒暑,只要乡亲们有需要,王元忠的“理发摊”随时开张。

方寸之间,尽显“匠心不改”

免费,不等于凑合。在王元忠这里,每一次理发都是一次郑重的托付。为了让大家满意,他自学技艺,虚心向镇上、县里的专业理发师请教。有人劝他:“不收钱,剪短就行了,何必那么费心?”他却总是认真地说:“头发是脸面,是形象!我得对得起大家对我的信任。”

“别看元忠理发不要钱,理得比店里还板正!”村民王明恩老人的夸赞,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从传统平头到时兴发型,王元忠总能把老人们收拾得干净清爽、精神焕发。这份对“手艺”的执着,正是他对乡亲们最深沉的尊重。

随叫随到,送上“头等”暖心服务

王元忠的家,是村民们心中24小时不打烊的“理发店”。他的三轮车里、堂屋橱柜里、院门后,总是备着理发包,真正做到了“随时能理,随叫随到”。

村民王军恩因病偏瘫卧床,情绪低落,不愿见人。家人找到王元忠时,他正发着高烧。可一听情况,他二话不说,拎起工具就赶了过去。他蹲在床头,一边轻柔地为老人理发,一边聊着村里的趣事,硬是让久未展颜的老人露出了笑脸。一个小时后,王元忠站起身时,已是满身虚汗,双腿麻木。

更有甚者,有老人弥留之际,家人希望能让老人体面地走,理发店却因“不吉利”而婉拒。王元忠听闻后毫不犹豫地应下,为老人细心剃头、净面,动作恭敬而专注。他平静地说:“人走也要干干净净,这是对生命的敬重。”这份超越世俗偏见的善良与担当,让在场的家属泪流满面。

推子无言,传承“党员本色”

42年,近80把用坏的推子,是王元忠无声的“功勋章”。面对无数次想要支付报酬的乡亲,他总是笑着摆手:“你要给我钱,我可真不给理了。咱要是图钱,还算啥党员?”

这份纯粹与坚守,也成了一家人的“传家宝”。妻子邢凤英受他感染,自学了女士理发,义务为村里的老太太们服务;儿子王茂勇每次给父亲买礼物,首选总是最新款的推子和剪刀。

如今,年近八旬的王元忠,鬓角也已染霜,但他手中的推子却从未停歇。作为村老年幸福院的义务管理员,他依然在为老人们服务。他说:“只要身体还行,只要乡亲们需要,我这把推子,就会一直给大伙儿理下去!”

42年光阴流转,4000多次俯身为民。王元忠用一把剪刀,温暖了一座村庄;用一句承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信仰底色。这一剪一推,是初心,是担当,更是他心中那份永不褪色的为民情怀。(通讯员:刘春萍)

上一篇: 凡人歌·青岛故事丨摩旅五千公里,青岛男子圆梦拉萨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