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看云海,晚上开音乐会!九坝11万旅居客的“贵州慢生活”

在黔北群山环抱的九坝镇,每年夏季,11万来自重庆等地的“候鸟”迁徙至此,用三个月的时间,重新定义“避暑”的含义。这里没有走马观花的游客,只有把日子过成诗意的“村民”。

清晨的山间步道上,总能看到三三两两的晨练者。他们不急于赶路,时而驻足拍摄云海,时而与偶遇的“邻居”寒暄。来自重庆渝中区的退休教师杨老师说:“在这里,时间好像被拉长了。”她的丈夫则迷上了摄影,手机相册里存满了九坝的晨昏美景。

这种慢节奏的生活正在重塑着“候鸟们”的日常。镇上的菜市场里,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但买卖双方都带着笑意。“多送两根葱”成了摊主们的口头禅,而顾客们也乐于多等一会儿,聊聊当天的新鲜故事。

当夕阳西下,九坝的各个“村晚”大舞台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来自不同小区的“候鸟们”自发编排节目,舞蹈队、乐团、合唱团,他们将各式各样的节目搬上舞台给大家的傍晚时分带来更多的惬意。

这种自发的社群文化正在深度发酵。在十里云湖,每天下午三点已经成了来自重庆沙坪坝的张叔叔们乐团的固定排练时间。他说:“我们几个热爱音乐的老伙伴相约九坝,为退休生活增添了太多乐趣。”

面对突然涌入的“新居民”,九坝镇的服务体系也在快速进化。卫生院开设的“候鸟医疗绿色通道”,让老人们可以便捷地续方取药,超市里,重庆人爱吃的火锅底料和小面调料占据了醒目位置,就连快递站也延长了营业时间,方便接收子女寄来的包裹。

这种变化让“候鸟式旅居”从单纯的避暑行为,逐渐演变成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不少家庭开始购房添置家具电器,把简单的避暑房布置成真正的“第二居所”。

在海拔1200米的观景台上,我们遇见了正在写生的张爷爷。他的画架上,层层梯田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在重庆几十年,从没想过自己还能画画。”老人笑着说,“这里的安静,让人听见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这种返璞归真的体验,正是“候鸟族”最珍视的收获。当城市里的生活被切割成碎片,九坝镇的慢生活让他们重新找回了完整的时光。在这里,一个下午可以专心读完一本书,一次散步能够认识几位新朋友,一顿晚饭能吃出久违的家常味道。

夜幕降临时,星光下的九坝镇依然生机勃勃。村晚舞台的音乐渐渐停歇,但茶馆里的谈笑声还在继续。这座黔北小镇用它的清凉与温情,不仅留住了11万“候鸟”,更安顿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丹灵 李明栩

编辑 杨羽

二审 杨韬

三审 周文君

上一篇: 高温酷暑考验至 公交坚守保运营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