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林啸 通讯员张洁威海报道
在威海高区田和街道李家夼社区,一位白发苍苍却腰杆笔直的老人,常在家中的老照片前久久驻足。泛黄的影像串联起90载峥嵘岁月,更镌刻下68年党龄的赤诚印记。
他便是老兵方凤楼,一位用一生丈量信仰高度的共产党员。
烽火青春:黄浦江畔到碧海征程
1949年6月26日,上海解放的硝烟尚未散尽,15岁的方凤楼毅然入伍。
在苏南军区海军无锡教导队、青岛海军鱼雷快艇学校里,他从文书成长为技术骨干,参与过打捞、维修“重庆号”军舰。军营六载,他立过四次小功。
1955年,方凤楼进入北京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深造,次年面对党旗庄严宣誓,从此将“党员”二字刻进生命。
戈壁丹心:天山脚下的政法脊梁
1959年,一纸“到边疆去”的号召摆在面前。方凤楼告别上海老母,西行万里援建新疆。这一去,便是数十年。
期间,家中父母与两位兄弟相继离世,噩耗传来,他强忍悲痛,却因路途遥远、工作重任在肩,未能回乡奔丧。多年后,当亲友问及“父母兄弟去世为何不归”,他默默不语,只道:“为了革命工作,实在回不去……”
那微薄的津贴寄回家乡,也难抵未能尽孝送终的遗憾。他将对亲人的思念深埋心底,把全部精力投入边疆法治建设。
在新疆托克逊县检察院,他是全院唯一的汉族干部,却与维吾尔族战友协力守护法治尊严。
1964年盛夏,四个可疑布贩在村子附近的农场出现,方凤楼与同事追入戈壁。当时戈壁的地表温度高达80度,鸡蛋放到地上都能烤熟,方凤楼的战友们因缺水相继退出。仅剩他一人,孤身咬紧逃犯,在无垠荒漠上演一场意志较量:“他们跑我追,他们停我停!”持续一天一夜,终在绿洲边擒获盗布团伙,挽回国家重大损失。
1978年,任吐鲁番中院办公室主任时,他主持修建政法办公楼。包工头夏某将百元现金塞进他手心(当时堪称巨款),又改送整袋大米,被他断然拒绝:“钱不要,米留给工人吃!”
旁人赞他:“毛泽东教育出的好干部。”清廉的警钟,在方凤楼心中长鸣半个世纪。
晚晴余热:离休不离党的初心
1994年离休后,方凤楼的身影仍活跃在法治一线。他为企业担任过法律顾问,在基层法律服务所为群众答疑解惑,将毕生所学回馈社会。因为爱人的老家在威海,离休后的他陪伴夫人来到威海,如今已逾20年。
从东海之滨到天山雪岭,从热血青年到九旬长者,方凤楼的足迹在党旗下绵延68年。当社区工作人员问起长寿秘诀,老人指着墙上的党员徽章微笑:“心里装着信仰,脚下就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