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故事① | 以童真为染 绘教育新彩

【编者按】当数字化浪潮席卷课堂,当“双减”政策重塑教育生态,当AI技术叩响未来之门,一批新时代教师正勇立潮头,以青春之姿解锁教育新篇。荆楚网(湖北日报网)特推出“教师的故事”系列专题报道,以真实而鲜活的叙事传递教育温度,展现荆楚大地教师用爱与责任浇灌希望、用智慧与创新点亮梦想的动人篇章。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记者唐天琪、许文秀 实习生何若萌)

在武汉市江汉区红胜幼儿园的教室里,一场由红心火龙果引发的“色彩革命”正悄然上演。孩子们兴奋地举着被果汁染红的小手,围着一位笑容明媚的年轻教师追问:“老师,为什么我的手变成红色啦?”这位蹲下身眼中闪烁着探究光芒的,正是教师张梦君。当童真遇见智慧,一场“以儿童问题为染料”的教育探索就此展开。

童眸探世界 教育于微处“生根发芽”

“老师不能站在上帝视角,而要以儿童的眼睛看世界。”张梦君的教育哲学,萌芽于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午后。当孩子们发现火龙果汁把自己的皮肤染成了红色,她敏锐捕捉到这个生活小瞬间里的教育大价值——关于“植物染色”的项目化探究就此拉开帷幕。

她鼓励孩子们从家中搜集菠菜、紫甘蓝等材料,在幼儿园变身“色彩魔法师”。当杨怡婷小朋友发现菠菜汁从深绿褪成浅黄,张梦君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像个神秘向导,引导孩子“蹦”出新问题:“颜色为什么会变?如何让它更持久呢?”孩子们在张梦君的支持下,拿着平板电脑向智能助手“豆包”求助,探索出了淡盐水、明矾、白醋的固色小奥秘。

“好老师要善于‘发现’和‘点燃’问题。”张梦君笑着说:“得从孩子们的无数个‘为什么’里,挑出能让他们一直兴奋探究下去的真问题。”在她看来,新时代好教师的专业能力,正体现在对儿童问题的敏锐捕捉与价值判断中。

借AI之翼 探寻幼教本真之美

作为成长于AI时代的教师,张梦君对技术融合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面对小班幼儿频繁穿反鞋子的生活难题,她巧妙运用项目化驱动学习的方式,把解决穿鞋问题变成了一个超有趣的项目——“学会正确穿鞋大挑战”。通过游戏化方式练习和纠错,把枯燥的生活技能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技术不是炫技,而是解决问题的桥梁。”在植物染色实验中,当小朋友们难以用语言描述紫甘蓝汁遇白醋变粉红、遇小苏打变蓝绿的奇妙过程时,Procreate软件生成的色卡对比图就像一个魔法小画板,让抽象的科学现象瞬间变得直观可感。“AI软件要用之有度。”张梦君坦言,自己曾经历过观念转变,从依赖电子白板,到更注重实体操作材料,关键就是要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真实学习需求。这一实践也深刻体现了红胜幼儿园“本真、童真、真知、真实”的文化内核。

聚“看见”之力 筑牢幼儿成长之基

张梦君以“看见”为核心,创新实践家园共育。她深知:新时代教师必须是家校共育的设计师。

针对穿鞋、穿衣等基本生活技能,她先用一周时间进行集中教学,并设计21天家庭打卡小任务,请家长们协助巩固。学期结束,小班幼儿利落穿衣裤的场景就像一场成果展示会,成了最有力的答案。

为了打破家园认知壁垒,她主动开放教育过程:每周三“观察发电站”、周四科学小游戏的精彩瞬间,都被她拍摄下来同步到班级群。家长们通过视频,亲眼目睹孩子用扭扭棒创作扎染、用Siri查询实验资料,这种“看见”极大增进了家长对红胜幼儿园“以游戏促发展”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家长们开始明白:好奇心、探究欲、好习惯,才是上小学的“金钥匙”。“没提前学拼音写汉字的孩子,靠这些能力也能顺利过渡。”听到这些反馈,张梦君十分欣慰。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的初心,就是让每个孩子都用自己的方式发光发亮。”张梦君的教育宣言朴实而有力。这位年轻的“童心守护者”,在红胜幼儿园这片沃土上,精心浇灌,静待每一株幼苗绽放出独一无二的生命光彩。【责任编辑:黄培】

上一篇: 第十六届创新发展论坛在武汉举行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