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末期心衰患者成功置入人工心脏,术后一周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自强 通讯员 谢小真

日前,青岛市市立医院心脏中心借力多学科诊疗模式,成功为一名终末期心衰患者完成全磁悬浮人工心脏(LVAD)置入术。术后第二天,患者意识状态良好,脱离呼吸机;术后一周,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活动耐力显著提高,目前已回归正常生活。据了解,截至目前,青岛市市立医院已凭借人工心脏植入技术挽救3位终末期心衰患者。

心脏千疮百孔,无法正常泵血

涉心脏病症初步诊断多达十余项

52岁的患者赵先生(化名)既往有冠心病史多年,曾于2008年、2010年两次行冠脉支架植入,但心肌缺血持续加重。千疮百孔的心脏,早已无法正常泵血。一旦发生急性心衰或恶性心律失常,生命会立刻戛然而止。

今年2月,他因胸闷、憋气持续加重于当地医院就诊,后因慢性心功能不全急性加重被送入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以下称东院)急诊科。

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并完善各项检查,左心室射血功能严重衰竭(LVEF仅28%);心脏超声提示全心大,心包积液,右房压增高;心电图提示房颤、室性早搏。“心力衰竭(心功能Ⅳ级)、呼吸衰竭、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心房颤动、肺部感染”等心脏相关疾病初步诊断多达十余项。

考虑患者心功能极差、肺部感染严重,随时有呼吸心跳骤停乃至死亡风险,病情极危重,患者随被紧急转入东院重症医学一科,给予纠正心衰、稳定循环、强心利尿等对症治疗。

为评估心脏血管病变程度,为后续血运重建提供依据,在成功拔除气管插管后,东院心内一科为患者完成多体位左右冠脉造影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造影提示左前降支近段狭窄约70%,左前降支支架内狭窄约95%,左回旋支支架内完全闭塞,右冠脉开口狭窄约70%,远段狭窄约80%。

“桥梁性治疗”手段——人工心脏

院际强强联合,为患者“重启”第二次生命

患者经药物优化治疗仍表现为严重的心力衰竭,属于终末期心衰高危人群,同时合并多种严重问题,随时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挽救其生命的治疗方案就是实施心脏移植手术和人工心脏植入手术。但目前国内心脏供体极度缺乏,人工心脏(LVAD)植入术成为其延续生命的希望。

据了解,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又称人工心脏,是一种用于辅助左心室完成泵血功能、维持人体血液循环的植入器械。其核心部件是一个血泵,将血液从左心室引出,经血泵提升压力后,经人造血管输送到主动脉,辅助心脏完成泵血功能。

微创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技术难度极高,目前在国际上仅有少数医院能实施。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医院邀请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体外循环科、麻醉科等相关专业的专家来院指导。

术前,青岛市市立医院医务部召集心外科、心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手术科、心脏超声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心脏康复科、运动康复科、输血医学部、药学部等专业骨干,联合成立人工心脏MDT团队,从应急预案到术后管理、康复方案,涵盖每一个关键环节,确保相关人员能充分掌握技术要点、难点,使患者安全最大化,为患者“重启”第二次生命全程护航。

挑战心脏功能的“终极修复”

开启人工心脏治疗“心”时代

就在手术日期确定的当天,患者夜间再次发作急性心衰,为改善心功能及周围组织灌注,急行床旁超声引导下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心衰反复发作,人工心脏手术迫在眉睫!经过术前缜密地准备,4月1日,一场挽救生命的多学科参与的战斗打响。手术按照建立经皮电缆隧道、缝合垫片、缝合心室连接器、心肌开孔、排气、人造血管缝合、安装左心室辅助装置等既定程序顺利进行。MDT团队凭借默契配合,通过精准控制容量、心率、心室张力,快速、精准地为患者植入人工心脏,手术过程中心脏功能始终保持稳定。

东院心外科主任牛兆倬表示:“这颗人工心脏如同一台生命‘引擎’,将血液从心脏引出,加压后精准输送到主动脉,为全身各器官提供充足的血液,成功唤醒患者新生。”

术后,患者被转入东院心内一科监护室,医护团队对其24小时监护,定时汇报患者情况;即使在凌晨两三点钟,多学科专家依然在“青岛市立LVAD管理群”多达40人的微信群里,针对患者纠正心衰、抗感染、营养支持及运动康复等多重难关,动态实时调整术后治疗方案。患者还因血小板极低请血液科会诊,护理团队严格按照血液疾病消杀要求,进行围术期管理。

最终,在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下,术后第二天,患者意识状态良好,脱离呼吸机,成功拔除气管插管。术后一周,心功能指标明显改善,活动耐力显著提高。目前患者人工心脏运行良好,正在康复恢复中,饮食精神状态良好。经过全面评估,患者顺利出院,重新回归生活。

上一篇: 淄博琉璃进国博|任波:苦练34年,让淄博琉璃站上世界舞台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