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言】“听懂群众话”才能“办好群众事”

河南鹿邑县范庄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火了。这个27岁的年轻人,带着面粉鸡蛋去村民家“蹭饭”。一句“奶奶,我搁你这儿蹭顿饭吃,可中?”把干部的架子“蹭”没了,把和村民的心“蹭”近了。饭桌成了拉家常的“会议室”,筷子间夹出的是家长里短,也夹出了最真实的村情民意。

无独有偶,安顺市西秀区罗官村驻村第一书记汪翔的“群众课”从一本写满拼音的笔记本开始。一千多个日夜,白天跟着村干部走村串户记需求,晚上对着拼音练布依语发音,他从语言不通的“外来客”,变成了能在田埂上用乡音唠嗑的“自家人”。

从董桂林的“蹭饭”到汪翔的“学语言”,看似不同的法子藏着同一个道理:做群众工作,得先过“沟通关”。从听懂乡音,到融入语境,最终听懂心声,层层递进,才能真正把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懂乡音,敲开群众家门。沟通交流,语言是第一道坎。村里八成是布依族乡亲,日常交流靠布依语,自己说普通话,像隔着层玻璃。汪翔学习的是语言,也在听懂大家的想法。如今,他能坐在田埂上,用村民熟悉的乡音拉家常,在院坝会上听懂那些关于饮水难、田坝淹的叹息时,那堵无形的隔阂之墙早已消融。学乡音学的不只是发音,更是态度。群众心里有杆秤:你愿意学当地语言,哪怕说不好,就是把大伙当自家人。有些干部下基层,带着“指导”的架子,开口是官话套话,群众自然懒得搭腔。董桂林“蹭饭”时说的“可中”,汪翔练的布依语,展现的都是同一种姿态:放低自己,让群众感觉到是“自己人”。“第一声”敲得实,群众才愿意给你开门,跟你多唠唠嗑。

入语境,融入群众生活。光听懂乡音还不够。会说方言,听得懂少数民族语言,未必懂村民的“话外音”。语境里藏着群众的生活逻辑,得钻进他们的日子里才能摸透。彻底融入乡村语境,意味着要懂得春耕秋收的时令讲究,要明白灌溉排涝的技术门道,要熟悉本地产业的经营难点,甚至要体会家长里短中的喜怒哀乐。有些干部下基层,像“走马观花”,村公所坐一坐喝杯茶,和村干部一聊,就是大道理大政策,不懂农时、不通人情,话头很快就会接不下去,老百姓有什么心里话,也不愿开口说了,知道说了也不抵事,大家不在一个“频道”上。尤其是驻村干部,如果习惯于封闭在自我的世界里出不来,不融入村里的生产生活,老百姓是“瞧不上”的。只有把自己扔进群众的柴米油盐里,跟他们一起晒日头、蹚泥水、搞生产,才能读懂农村生活,才能明白乡土文化。

听心声,凝聚群众力量。当乡音熟了、语境融了,群众才会掏心窝子,把最实在的心声说给你听。群众愿意说顾虑,是把你当“自己人”;愿意跟着干,是信你能“办成事”。董桂林“蹭饭”蹭出了销路,帮村民把蒲公英茶、五香烤鸭蛋卖到了网上;汪翔则带着村民搞起了水稻、金银花、有刺树莓产业,还争取资金扩建蓄水池。他们用实干证明,听得懂心声,更要答得好诉求。当群众看到“说了不白说,提了真管用”,才会把“你的事”当成“我的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群众的“问题清单”一项项转化为“幸福账单”,干群之间的心便自然贴近,信任的基石便牢不可破。放下架子,才能拾起民心;沉下身子,才能听清民意。

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从延安时期的“枣园夜话”,到如今的“院坝议事”,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的作风。党员干部只有把“群众课”上好,用乡音拉近距离,用语境读懂需求,用真心换得信任,才能把党的好政策变成群众的好日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金妮

编辑 李海钦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

上一篇: 【多彩新论】让知识与乡土相融相嵌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