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大同环卫工人在游客求助后,翻了近8吨生活垃圾,只为寻回一块不慎遗失的儿童手表。这事儿上网后,引来部分网友质疑:如此“兴师动众”是否“浪费人力”?
据媒体此前报道,广东深圳游客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从太原抵达大同。列车上,孩子下车时不慎将儿童手表遗忘在列车上。出站后,卢女士立即向大同南站派出所求助。由于儿童手表具备定位功能,经查询发现,手表定位仍显示在大同南站。次日,卢女士拨打了12345热线向大同市城市管理局求助,经追踪,确定手表已随垃圾进入中转站挤压箱,但箱内有约8吨垃圾。为尽快找回失物,大同市新城环境公司紧急将垃圾转运至富乔垃圾焚烧发电场空地。两名环卫工人徒手在垃圾堆中逐一翻找。经过4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丢失的手表终于从堆积如山的垃圾中找到,并于当晚送还至卢女士手中。卢女士对此特别感动,对这座城市留下了温暖的印象。
卢女士对这座城市的暖心举动赞不绝口,但网友的质疑声却接踵而至:“为几百元的手表耗费如此人力,值得吗?”“谁来体谅环卫工人的辛劳?”“公共资源这样投入,是否涉嫌浪费?”
多数观点认为,相较于此前“翻垃圾找回人工耳蜗”这类关乎孩子成长的紧急事件,儿童手表并非必需品。高温下的人力消耗、额外产生的垃圾处理成本,与手表的市场价值相比,显露出明显的“投入产出失衡”的状况。更有人担忧,这种个案的“超常响应”可能引发效仿,若未来出现类似情况,城市恐难以为继提供同等标准的服务。
对此,大同市城管局副局长肖志刚的回应言简意赅:“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然而,颇具意味的是,此前报道此事的当地官方媒体公众号文章已悄然删除,更添几分耐人寻味的余韵。
事实上,公众并非否定政府服务的“温度”,而是呼唤更科学的价值评估体系。公共服务的本质是资源的合理调配,在“有求必应”与“高效集约”之间,亟须找到精准的平衡点。正如近年来备受认可的“驴友违规探险被困有偿救援”机制,其核心便在于通过成本分担,厘清个人责任与公共资源的边界。
只是在此次事件中,隐性的成本最终由环卫工人默默承担。当公共服务的善意面临“成本拷问”,如何让“民生无小事”的承诺既不失温度,又不违效率原则,或许正是这场争议留给我们的深层思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刘丹 覃淋
文案/廖文祥
主播/侯萌
视频/赵哲铭
编辑 徐然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