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快评】重庆多名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被清退,牵出跨省作弊链

为了一个事业编,花45万元买答案。

2023年,重庆警方查办一起公职招考作弊案。在该市丰都县举行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联考中,多名考生笔试成绩“断崖式”领先,招致嫌疑。

随着案件侦办工作的深入,一个分工明确、配合紧密的考试作弊产业链逐渐被揭露:上游“老大”负责统筹学生报考岗位,提供作弊设备,组织“枪手”做题;中游有专人组织作弊工作、招揽“生源”;下游有拍手进入考场非法获取试题。经查,该犯罪团伙自2019年起,长期在重庆各区县及四川内江市事业单位招考中组织作弊,单次作案非法获利十万至数十万元。

2025年3月下旬,本案二审宣判,“头犯”获刑5年。与此同时,一名熟悉案情的人透露,经核查涉案团伙交易记录,多名已入职事业单位的在编人员被劝退或清退。

当正常竞争通道无法达成目标,部分人便妄图通过作弊走捷径,而犯罪团伙正是利用这种心理,以单次十万元至数十万元的非法收益为诱饵,构建起完整的作弊产业链。

更值得警惕的是监管环节的薄弱之处。考场安检与信号屏蔽存在的技术缺陷,为作弊设备流入考场提供了可乘之机。从案件中作弊设备的运作流程来看,无论是伪装成普通应用的作弊软件,还是通过加密信号传递答案的操作,都需要突破多重监管防线。这暴露出部分地区考试组织工作中,技术防范手段未能跟上作弊手法的升级速度,存在明显的被动防御倾向。

此类事件的负面影响是多维度的。对考生而言,它破坏了“人人平等”的考试准则,让埋头苦读的考生遭遇不公竞争;对用人单位来说,通过作弊进入岗位的人员可能存在能力与职位不匹配的问题,进而影响公共服务质量;对社会而言,它损害了公职招考的公信力。

考试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公职招考尤其如此。它不仅关系到人才选拔的质量,更维系着公众对社会公正的信心。唯有织密监管网络、加大惩戒力度、净化竞争环境,才能让每一份努力都得到应有的尊重。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策划/刘丹 覃淋

文/周雅萌

主播/汪林静

视频/贺琰竹

编辑 何涛

二审 杨韬

三审 覃淋

上一篇: 翼龙无人机三穿灾区,紧急驰援西藏吉隆口岸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