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到脖子上有硬块时,我以为只是普通炎症,没想到这么凶险!”51岁的王先生(化名)回忆起确诊癌症前的经历,仍心有余悸。
脖子的“蚕豆”越来越大,一摸就痛
半年前,刚退休的王先生在家里闲来无事,每天跑去公园下象棋,一起玩耍的老伙伴们好几个都是老烟枪,烟自然也抽得多起来了。
最近这一个月,王先生感觉喉咙不爽利,颈部很难受,用手摸起来感觉有好几颗绿豆大小的小粒粒。于是去附近药店买了些清热解毒消炎的药,吃了几天毫无效果,小粒粒反而逐渐增大至蚕豆大小,压压也略有疼痛感。
辗转多家医院后,他来到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超声医学科专家门诊,科室主任张文智手持探头,在王先生颈部反复扫查后,告诉他:“这几颗‘蚕豆’是颈部淋巴结结构异常,可不能大意,必须尽快明确诊断!”
在完善术前检查后,张文智团队为王先生实施了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穿刺活检。这项技术通过实时超声定位,将一根像缝衣针粗细的穿刺针精准插入病变淋巴结,获取组织样本后被迅速送往病理科。经过细胞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等,病理报告确诊:鼻咽部低分化鳞癌伴颈部淋巴结恶性肿瘤,为王先生后续治疗赢得了先机。
拨开迷雾,影像“侦察兵”快速锁定病灶
颈部淋巴结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前哨站”,正常状态下如米粒般大小,质地柔软且不易触及。当癌细胞突破局部屏障发生转移时,淋巴结往往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在诊室的超声机显示屏上,就可能会出现一团团“黑乎乎”、内部“乱糟糟”的淋巴结影像。
“超声就像医生的‘透视眼’,能观察淋巴结的大小、形态、血流分布及周围情况等特征。”张文智介绍,王先生的淋巴结纵横比失调、淋巴门结构消失,血流杂乱,这些都是高度可疑的恶性征象。但要确诊,还需要拿到淋巴结内部的“生命密码”——组织样本。
“就像刑侦专家在犯罪现场寻找关键证据,淋巴结活检能捕捉到癌细胞最细微的生物学特征。还可以识别感染性疾病的病理变化。”张文智解释,“以王先生为例,我们通过检测EB病毒抗体、癌细胞标志物等信息,不仅明确了他的肿瘤来源,更为后续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了关键依据。”
治疗上,热消融技术(射频、微波等)通过高温灭活淋巴结内的癌细胞,创伤小且恢复快,成为手术替代方案;技术革新以实时影像为核心,实现了诊断与治疗的一体化,推动淋巴结疾病诊疗向更安全、高效、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超声检查无创、便捷、可重复,是筛查淋巴结病变的首选方法。尤其是有肿瘤家族史、EB病毒感染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超声检查至关重要。
张文智提醒,当出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伴有发热盗汗、体重骤降等症状时,务必及时就医。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曾经令人闻之色变的恶性肿瘤,正在逐步转化为可防可治的疾病。而淋巴结介入活检,始终是守护健康的重要防线,让生命的希望在精准诊断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