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卫“粮袋子”,让农户吃下“定心丸”

人保财险溧水支公司农险专员徐冬冬——

“汗”卫“粮袋子”,让农户吃下“定心丸”

徐冬冬(左)和陈景琦操作无人机在稻田间验标。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戚珂嘉 摄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曹丽珍

“小陈,东西都带好没?”

“冬哥,都带上了。”

“好,开工!”

7月4日10时30分左右,“冬哥”和“小陈”驱车来到溧水区洪蓝街道上港社区,在南京恒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1000多亩水稻田边停下来。一个拿着承保验标现场标识牌,一个带上无人机,两人先后走下车,开始了当天第二户农户水稻完全成本保险投保收尾工作。

四五米宽、没有遮阳的稻田旁水泥路上,两人一前一后走着,复盘马上要进行的拍照、验标、签约等细化工作安排。没多久,豆大的汗珠便不断地从两人的额头上滑落,在刺眼的阳光下,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

“冬哥”大名徐冬冬,是人保财险溧水支公司的一名农险专员。有着12年农险工作经验的他,负责洪蓝街道11个社区300多位农户的农险投保工作。从今年6月底开始,他和同事们便一直在全力推进水稻完全成本保险承保验标工作以及水产养殖保险承保工作。每天雷打不动地跑七八家农户,是他目前的工作常态。

今年从淮阴工学院毕业的“小陈”陈景琦,当天是徐冬冬的助手。过不了多久,他将成为徐冬冬的新同事,成为一名真正的农险专员。

“目前还是实习期,轮流跟着公司前辈们跑了半个多月,一直在学着尽快掌握保险工作的流程和细节,学着怎么跟农户打交道,平时自己也在抓紧补充农业保险条款知识,熟悉公司的种植险、养殖险等产品,感觉很充实。”这位“00后”小伙子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手帕纸,快速擦去脸上的汗珠,一边对着插满一排排秧苗的稻田拍照,一边继续说,“这段时间体会最深的就是干农险一定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这个很重要。”

说话间,徐冬冬来到陈景琦身边,了解他的验标进展。

“你看,这个验标拍照,远景肯定要拍,我们要明确承保的农田到底在哪里,周围有没有什么明显的标识物,比如像那棵树。”徐冬冬用手指着远处的一棵树,继续传授验标的注意事项,“近景同样要拍,你得确定种的是水稻,还要凑近拍特写,水稻一定要是成活的,因为只有成活的才能成功投保。这些照片,回头我们都要录入工作系统,为后续签约、赔偿等工作做好存档。”

经过徐冬冬的细心传授,陈景琦很快掌握了要领,一会儿蹲下来拍秧苗的细节,一会儿站在路边拍大全景,配合徐冬冬验标。十多分钟后,满脸是汗的两人收起手机,拿出无人机。“这个客户总共有1000多亩稻田,面积比较大,需要飞一下无人机,这样更直观。”徐冬冬告诉记者。

无人机工作过程中,徐冬冬还不忘叮嘱陈景琦:“飞无人机先要注意观察,避开电线。拍照的话,至少东西南北各拍一张,选好参照物……”两人紧盯着遥控器屏幕操作,徐冬冬黝黑的手臂上渗出的汗水清晰可见,穿着防晒服的陈景琦,防晒服衣袖也已紧贴在手臂上。

11时许,验标告一段落。徐冬冬拿出写好验标地点、被保险人、承保标的、承保数量等投保关键内容的农业保险承保验标现场标识牌,与该稻田负责人汤建荣共同在田埂边合影。

“这么热的天,天天在外面跑,我们看着也觉得他们辛苦。可说实话,种田真离不开他们。”接过双方盖好章的承保协议,汤建荣赶紧递来矿泉水。他告诉记者,今年初种的小麦,因为干旱产量受损,保险赔了6万多元,前几天刚到账,“幸亏有了农保,政府还给补贴,我们才有信心接着干。这已经是我连续第十年给水稻投保了。”

一口气喝完大半瓶水后,徐冬冬告诉记者,每年6到8月是他工作最为忙碌的时间。尽管面对高温“烤”验,但对每块农田的测绘、验标都来不得半点马虎,数字必须算得清清楚楚,一个小数点都不能错,因为每个数字都与保额和保费息息相关。

“每次冒着高温到田间地头验标,我都会想到农户在烈日下弯腰插秧的画面,更加深刻了解‘脚下有泥,心中才有底’这句话的含义。我们的每滴汗水,其实都是在为农业稳产增收添砖加瓦。”说完,徐冬冬把瓶子里剩余的水一饮而尽,随即提醒陈景琦,马上还有3户蟹农的投保工作要收尾。

陈景琦快速将矿泉水瓶盖盖好,拿起无人机随徐冬冬往停放车辆的方向走去。“下个月就要签约了,我肯定会好好干!”临上车前,陈景琦大声地告诉记者。

在他视线左侧,成片成片的水稻秧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上一篇: 南京中考成绩揭晓,网上填报志愿将启动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