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与香港的双向奔赴

方寸印石载深情

杭州日报讯 2025年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纪念日。从1997年至今,28载风雨兼程,从五星红旗庄严升起到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入发展,香港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在民生改善与文化传承中书写着非凡篇章。

西泠印社与香港有着特殊的情缘,如一方精心镌刻的印章,在时光流转中越发清晰,成为连接浙港、传承文脉的重要印记。回溯历史,这份羁绊始终与时代同频。

1996年至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西泠印社100位社员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到主题篆刻创作当中,从90岁高龄的副社长钱君匋,到刚入社的年轻社员以及远在海外的社员,以刀为笔、以石为纸,表达欢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喜悦心情,热情讴歌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蓬勃的凝聚力;2011年冬,已空缺长达6年的西泠印社社长之位迎来了第7任社长——来自香港的国学泰斗饶宗颐教授;2017年,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也是饶公百周岁华诞之际,西泠印社携文物典藏赴港举办“西泠印社创社四君子暨历任社长书画篆刻作品展”,这既是香港喜迎回归二十载的文化盛事,也是西泠印社百年海内外文化交流的里程碑。同期香港“西泠学堂”揭牌,自此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港传播的重要窗口。

从篆刻创作的情感抒发,到文物展览的艺术对话,再到“西泠学堂”的传播传承,西泠印社与香港的连结越发紧密。如今,“西泠学堂”以培训、游学等多元形式,让篆刻、书法等传统艺术跨越山海,在互动中深度交融,也让香港青年在笔墨刀石间触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

在西泠印社社藏作品中,诸多以香港回归为主题创作的印章作品正是这份情缘的鲜活见证。一方方印章虽方寸有限,却以传统艺术为刀笔,浓缩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成为跨越二十余载的文化印记。

其中,钱君匋创作的“回来了”,以白文入印,三字朴实无华,如直抒胸臆的呐喊,既体现其“以简驭繁”的艺术主张,更道尽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必然与深情,字里行间满是跨越百年的期盼。

高式熊的“欢庆香港回归”、张寒月的“喜迎香港回归”、吴振华的“同庆香港回归”,以白文入印,字体端庄稳重。高式熊擅长铁线篆,笔画匀整如铁丝盘曲,“欢庆”二字透着热烈;张寒月治印刚柔并济,“喜迎”笔画舒展,似有拥抱之感;吴振华作品浑厚大气,“同庆”传递出全民共欢的氛围。三者风格各异,却共同勾勒出举国同庆的盛景。

刘江的“故土重光”,以白文刻就,线条刚劲如铁,既显“以刀代笔”的精湛功力,更暗合“国土回归、重焕荣光”的深意。

西泠印人将对民族的期盼、时代的热忱凝于笔端、落于刀锋,让每一道线条都承载着对骨肉团圆的憧憬,每一方印面都饱含着对香江两岸共赴新篇的祝愿,冰冷的石头也因这份滚烫的家国情怀而有了温度,成为跨越时空的情感注脚。丁茂鲁的“爱国爱港”,以方劲的白文线条刻就,四字方正如碑刻,他擅长将人文精神融入篆刻,这四字既是对香港未来的期许,也是对民族情怀的直白表达;韩天衡的“又一春”为朱文印,三字简约大气,蕴藏万千气象,寄寓香港开启新篇章的希冀;王冬龄的“喜回归”,以极简三字浓缩了无尽喜悦,展现出传统艺术在时代语境下的活力。

陈振濂的“合浦还珠”印中,白文线条流畅,借“合浦珠还”典故喻香港回归,以文人篆刻的雅致,让历史与时代共鸣;李刚田的“有酒盈尊”,取“有酒盈樽庆盛事”之意,朱文线条古朴,以文人雅趣写家国之喜,刀笔间见情怀;童衍方的“物阜人康”,四字传递出对香港民生兴旺的祝福,作品中既见传统印章的庄重,又含对香港未来的美好愿景,呼应着“一国两制”下香港繁荣稳定的期许。

这些篆刻作品,是西泠印社与香港情谊的鲜活载体,更见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香港的传承与浸润。28年来,西泠印社始终以艺术为纽带,从印石上的文化表达,到西泠学堂的薪火相传,持续推动中华文脉在香港扎根生长。未来,这座以金石艺术搭建的文化之桥,必将更加坚实,让更多人在笔墨刀石间,深刻感悟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上一篇: 服务外商投资企业政策宣讲会在杭举行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