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国晓宁
为宣传展示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近期,聊城市政府新闻办举办“榜样在身边”系列记者见面会,7月4日,该系列第七场召开,4位聊城市扎根一线、锐意进取的先进代表讲述了农户们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先进事迹。

姜新是聊城市东昌府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推广研究员。作为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他凭借在农技指导方面的经验,常年扎根农业一线,开展农技指导、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围绕田间种植难点,面对广大农户、农业基地、合作社开展点对点帮扶与技术服务。从事农技推广工作20多年来,先后开展技术讲座400余场次,涉及村庄300多个,累计培训农民5000余人,破解农业生产实际问题700余个。
姜新介绍,与农民打交道,收获的不光是技术上的不断提高,更有感情上的与日俱增。今日“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着咱咋着”的陈腐观念仍在不少农民心中根深蒂固,与农业技术的缺乏相比,农民的守旧思想更需要改变。由于农业投资大、周期长、风险高、回报率低,农民担挣担不起赔,所以对于农业新技术新模式绝大多数农民不敢冒险,观望的人多,尝试的人少。就拿去年在沙镇黄花菜地里推广早春套种西瓜新模式的一次培训来说,培训完三天后回访,群众基本上没有行动的,通过回访动员,一周后才动起来,对于这种情况,结合他多年的指导经验,琢磨出了“讲——教——盯”三步工作法:对于有共性的问题,必须“讲”,让农民知晓、学透;讲完了,还要进农田、钻大棚,手把手地“教”,让农户不仅知道该干什么还要知道怎么干;教完了并不是万事大吉,最后一个环节“盯”是不可或缺的,要盯着群众干完,盯的紧了就干的彻底、完成的好,稍一松劲,就前功尽弃。大部分农业专家都只完成了前两步,但“最后一步”或是没有做,或是泄劲儿了,往往导致技术落地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农业技术是一门实践科学,它不仅需要农业理论知识,更需要实践经验。只有不断地去田间地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理论中进步,在实践中提高,才能真正掌握农业技术的核心要领。每年在农忙时节,他会利用周末和农民傍晚闲散在家的时间进村入户培训农技知识,解答农户疑问,让农户们及时掌握先进模式和关键管理技术。围绕农业基地、合作社开展点对点帮扶,帮助他们破解农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推动农业增效,产业升级。十几年来,定点指导的农业企业多达30家。他最踏实的时候就是在田间地头与百姓面对面,当看到农户们因技术指导,地里有了收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时,他也由衷地感到有一种成就感和幸福感。也就是这份成就感和幸福感,20多年来,让他不畏严寒,有求必应、随叫随到。
这么多年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二○○几年,一个张炉集的农民一大早用摩托车驮着收获的第一批菜到他家里来送菜,春节刚过,由于极寒天气蔬菜生长出了点儿问题。一周的时间,他连续跑了三趟,通过技术指导,蔬菜生长恢复正常,在收获的前一天他去指导,这位农户给他摘了一些菜,因为农民种地不容易他没有收。第二天早上6点多,他接到这位农户的电话,说到他家楼下了,他感到很意外,因为这么多年来,他几乎没和它们说过他住哪个小区;诧异的同时,还有点儿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于是他跑到楼下看到穿着军大衣,帽子和眉毛上带着霜花的农户,他感到心里暖暖的,有点激动,礼貌性地让了一下,这位农户第一句话就说:“姜老师,来得早了一会儿,昨天给你菜你说什么都不要,我只能一早给你送来了。”他问这位农户:你怎么知道我住这里啊?这位农户有点腼腆地说:“昨天你离开村的时候,我开着摩托车跟着你的摩托车跟过来的,你别见怪啊!”听完这句话,他的鼻子酸酸的,有点想哭的感觉,他深切地感受到农民的朴实和真诚,这种感受不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