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7月4日讯(记者 赵洪斌 实习记者 李安琦)“太后怕了!哪怕再晚几分钟,我可能就没命了!”日前,在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的病房里,刚从急性心肌梗死“鬼门关”捡回一条命的李先生(化名),反复念叨着医院多学科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抢救自己的过程,言语间除了心有余悸,更多的是对该院“多病种协同作战”的认可与感谢。

7月1日下午,在日照返回包头的火车上,52岁的李先生突然感到胸口传来阵阵剧痛,尽管尝试着调整呼吸,但疼痛丝毫不减!随着火车停靠在德州站,大汗淋漓的他当机立断,艰难下车后拨打了120紧急就医。随着救护车呼啸而至,医护人员很快将其送至德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急诊科,早已等候在此的医护人员立即展开检查,心电图的结果如同一声惊雷——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这是一种极为凶险的疾病,每一秒的延误都可能让生命消逝。
然而,新的难题接踵而至。由于李先生的外周静脉血管条件不佳,常规的静脉通路难以建立。时间就是生命!急诊科迅速呼叫心内科、麻醉科、重症监护室医护人员集结,大家冷静分析、密切配合,最终通过穿刺中心静脉,成功开通了关键的静脉通路,为接下来的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与此同时,心内科主任张健带领团队成员紧急会诊。考虑患者发病已近三小时,此时,急诊冠脉造影加必要时的冠脉支架植入是最佳的救治方案,但棘手的是,外出旅行的李先生孤身一人,亲朋好友都远在千里之外的包头。张健没有丝毫犹豫,拨通了李先生家属的电话后,详细告知了患者病情的危重程度,以及急诊手术的必要性和潜在风险。“一切听医生的!我相信你们的判断和技术!”征得家属的同意后,多学科医护人员完善术前准备,将李先生送往手术室。
术中,心内科主任张健、微创介入科负责人田石刚、心内科主治医师刘艳以及介入科护理人员争分夺秒,屏气凝神,控制着导管顺利抵达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前降支完全闭塞,植入冠脉支架迫在眉睫。凭借娴熟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支架被精准释放,原本堵塞的血管重新恢复畅通,李先生的胸痛症状明显缓解,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在重症监护室短暂观察治疗后,日前,李先生已顺利转入心内科病房,准备开启下一步的康复治疗。“庆幸遇到这么专业的医疗团队,精准判断、无缝衔接,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李先生动情地说。
“对于心梗的救治,往往以‘秒’计算。心肌细胞一旦缺氧坏死,无法再生或恢复。因此,越早手术越能保护心肌细胞。”张健强调,心梗出现时,除了胸骨正中、心前区突发剧烈胸痛胸闷外,还可能出现心悸、呼吸困难、出冷汗、恶心呕吐、晕厥等症状,此外,如后背疼、肩颈胳膊疼、牙疼等不典型症状,也可能是心梗的前兆。若持续超过5分钟,一定要引起警惕,20分钟以上仍未缓解,须尽快拨打“120”,紧急送至具备胸痛救治能力的医院进行治疗!
责任编辑:霍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