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新论】让生活回归“常识”也是成长必修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一项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163所高校的学生填写的有效问卷1389份,结果显示89.27%受访者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生活类常识课程,81.19%受访者表示若学校开设相关课程,自己愿意选修。

生活类常识课程为什么受追捧?反映出来的是,当代大学生与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的“真空”地带。教育的目的从来不是培养“不食烟火”的专家,而是塑造能妥善安顿身心、从容应变的个体,填补“生活常识盲区”,实则是大学教育功能的回归与拓展。

或许有人认为,高校作为学术殿堂,主要是向学生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生活常识这类“鸡毛蒜皮”不该占用宝贵教育资源。还有人质疑,生活常识可在实践中自然习得;互联网时代信息发达,各种攻略一搜就知道,为啥非得要特地开门课程来系统学?

然而,攻略五花八门,靠不靠谱得打个问号,社会也不会为年轻人预留无限的试错空间。租房遭遇黑中介、求职陷入招聘骗局,这些经历带来的不仅是物质损失,更可能消解青年奋斗热情。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高校有责任将生活中的风险与挑战前置处理。

我们既要为此类课程开设而欣慰,也要清醒看到,若课程无法真正“接通地气”,课堂里的“租房要点”“医保流程”讲解难免沦为纸上谈兵;学生为学分而学,教师为任务而教,最终恐怕只落得一句“学了,仿佛又没学”慨叹,徒增虚名而无实在价值。

要让“生活常识课”真正成为成长必修课,还需要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形态探索、教学人员拓展上多做些努力。如将数字安全、AI伦理等新兴议题纳入课程;如在场景模拟、社会实践等环节多花点心思;如邀请专家、企业HR和政府部门人员登台分享。

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常识之所以被称为“常识”,系统性学习固然紧要,但亲自探索、领会总结更为关键。我们期待,手持专业所铸“金刚钻”、生活智慧“十八般武艺”的青年勇敢走出校门,在摸爬滚打中增长见识、提升敏锐、磨砺成长。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谌晗

编辑 金妮

二审 伍少安

三审 蒋叶俊

上一篇: 【党员在岗】做好转业前最后一次冲锋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