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送电!”7月1日晚8点12分,灯光刺破黑暗,“村超”球场迎来洪灾后的首次亮灯。现场,欢呼、快门声不断。
乡村足球的热浪,正在逐步回归。

7月1日晚,“村超”球场灾后首次亮灯。
6月24日起,榕江连遭两次洪水重创。“村超”球场淤泥深至1米,触目所及,除了固定看台和新长廊,几乎尽毁。
“我们没日没夜地清淤,总算把球场‘洗’了一遍。”榕江县体育训练中心主任唐龙介绍,7月2日,球场淤泥已全面清除。

7月2日,“村超”球场现场。
7月3日,也是遭遇洪水后的第十天,记者再次来到球场看到:新砖、钢筋入场,球场全力加速恢复。

7月3日,记者在“村超”球场看到,新砖等物资陆续入场。
从满身泥浆到逐步展露新颜,“村超”究竟经历了什么?
抢修电力
用双手一点点重接光明
洪水过后,榕江迎来连续晴天。
“村超”球场内,电力抢修仍在争分夺秒。
7月1日下午,南方电网贵州安顺供电局副总经理杨平安站在“村超”球场旁,安全帽下,脸庞黝黑,工装裤上还沾着未干的泥渍。

南方电网贵州安顺供电局副总经理杨平安 。
“我们6月25日就过来了,待到今天。”杨平安望着远处正在检修线路的同事,声音里带着几分疲惫,“来的当天,这里水断路绝,电也没有,全城几乎陷入瘫痪状态。”

电力工人在“村超”球场抢修。
时间拨回。6月24日晚7点多,彼时的杨平安正在单位值班。“当时接到上级命令,说榕江全城被淹,老百姓受灾严重,要求我们立即组织人员、车辆前往支援。”他回忆。“25日凌晨1点,通知正式下达,让我们做好出发准备。”那一夜,整个供电局灯火通明,车辆调度、人员集结、工具筹备,所有人都在与时间赛跑。
6月25日清晨6点,250多人、50多辆车组成的抢修队伍从安顺出发,向着榕江疾驰。“我们负责三条线路、150多台变压器,要保障九千多户老百姓的用电。”杨平安说,“一到榕江,命令就来了。首要任务是抢通主干道到县医院的线路!那是生命线,指挥部和医院都靠它。”
然而,抢修路,比想象更难。“路不通,全是淤泥积水。皮卡车、越野车在里面寸步难行。”杨平安皱着眉头,神情凝重,“平常5分钟、10分钟的路程,得走上一两个小时。大家只能下车,深一脚,浅一脚在泥泞中跋涉,去找变压器、线路、电杆,排查故障。”
被洪水浸泡过的设备,更棘手。“设备受潮损坏,有的得重新抽水、清淤,再烘干、擦拭、做试验。”他比划着,“没电,我们就接发电机;烘干设备不够,就用电吹风、电烤机,一点一点吹,一点一点烤!有时候忙活一整天,设备还是没法用,只能紧急更换。”
“早上6点多开工,晚上最晚干到凌晨2点多,中午天太热就稍作休息。”他笑了,带着自豪。“干了三十多年电网,第一次来榕江就是抢险,但只要看到灯亮起来,老百姓能恢复正常生活,一切都值了。”

电力工人正在“村超”球场抢修。
全力清淤
一铲一锹铲出希望底色
球场上,挖掘机、铲车的轰鸣声日夜不停。
“村超”门口,“流动补胎”的师傅正给铲车换胎——钉子、木板藏在淤泥里,每天都要补好几次胎。
“来了四天,27号就来了。”来自凯里的挖掘机师傅文小言抹了把额头的汗,望向球场,“来的时候,这垃圾堆积如山,刚清理没多久,谁能料到,第二次洪水又来了。”
再次袭来,洪水有多深?
“三米,足以吞没欢呼的看台。”他指了指看台残留的水痕。
文小言负责清理碎片、垃圾和淤泥。他顿了顿补充道,“28号水退,每天至少九个小时,加班是常事。”
“一铲泥多重?”他挠头憨笑:“我开的挖掘机,铲斗一米八宽,多重?没称过。但干这行五年,来‘村超’球场清淤,倒是头一遭,以前只在视频里看过,没想到会以这种方式见面。”

6月29日,“村超”现场。
说起灾害,他神色凝重:“看着房屋被淹,老百姓损失惨重。谁心里好受?哪个城市遇上,都揪心。”
“最难的就是刚来那会,球场里一片狼藉,看着就让人难受。”文小言回忆时语气低沉,望着球场渐露脸的红地皮,说:“淤泥最厚处三四十公分,一铲下去沉得很。我们把垃圾铲起放置一处,铲车再将大量垃圾铲置工程车上,每天十几辆设备一起干,清了两三天才把地皮露出来。”
“修好了!”补胎师傅喊了一声。
文小言拍拍裤腿的泥,走向铲车。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和重新展露轮廓的球场一起,绘成一幅感人的画。
这片土地上,有许多他这样从外地赶来的人,和本地居民并肩作战。汗水与坚守,只为同一个目标:“村超”球场,早日重现往日热闹与欢腾。
分秒救援
合力托起美丽“村超”
7月2日下午3点,榕江县“村超”球场地表温度已突破35℃。
67岁的石昌贵弯着腰,一铲一铲地将即将板结的淤泥铲除。汗水顺着他黝黑的脸颊滚落,在后背浸出一片深色的“地图”。不远处,妻子杨老娇正和志愿者搬垃圾,老两口的身影在烈日下晃悠。
“老石,歇一歇!”有人喊。
“没事,再铲两锹!”石昌贵抹了把汗,手上的动作丝毫没停。他脚上的胶鞋已经看不出原本的颜色,裤腿沾满了泥浆。
这天早晨,老石从100公里外的归备村赶来。而48小时前,57岁的杨老娇就已“参战”。

平阳乡归备村村民志愿者“村超”周边进行清扫。
“29号洪水一退,水刚到膝盖,她就蹚水出去清淤了。”石昌贵擦汗时,铁铲在太阳下闪着光,“我在老家听说,赶紧把田里活撂下,连夜赶了回来。”
带他们来的,是63岁的老党员张发周。
“我是支书,又是党员,这时候不站出来,对不住胸口的党徽。”他看看身边的老伙计,“再说,大家都是自愿来的,能帮一点是一点。”
这支清扫队平均年龄58岁,80%是50岁以上的老人,最大的65岁。
“别看我们头发白,力气不输年轻人!”张发周拍了拍铁锹,“村里还有好多人想报名,车坐不下,明天换另一拨人来。”
烈日下,他们弯腰的身影或许不再挺拔,但每一铲都沉得很。
“我们没做啥特别的。”石昌贵朝电网工人那边努努嘴,“你看他们,干了7天没回家;开推土机的师傅,手磨出水泡还在干。”
为啥这么拼?
“这是我们的家啊。”
此刻,球场上还有民兵、消防、武警……不同制服、不同口音的人,都在为同一件事弯腰、挥铲、奔跑。
在洪水肆虐的日子里,是无数双手共同托举起了这座城市,是团结的力量,让“村超”的热土再次焕发生机。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民团结的具象化。”榕江县委书记徐勃动情地说:“预计在7月26日重启‘村超’,并在前期将民族团结感恩作为主题。”
灯光下,被洪水揉碎的球场正在重生。而比灯光更亮的,是那些弯腰清淤的背影,是连夜抢修的身影,是所有为家园拼过命的人们。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雅萌 田儒森 董婧珣 熊曼
编辑 张婷
二审 杨韬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