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省教育高质量发展。近日,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印发《浙江省推进“人工智能 教育”行动方案(2025—2029年)》。
根据《方案》,推进“人工智能 教育”将分“三步走”,2025年,打造一批高质量的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基地和典型应用场景,形成可推广的实践经验;2027年,统筹建立统一的算力调度管理机制,构建高标准、高质量的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助力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和个性化学习路径;2029年,实现人工智能教育基础设施的基本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广泛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形成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生态,助力教育的系统性变革。
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方案》提出了升级“人工智能 教育”基础环境、建设人工智能教育重点应用场景、推进学生人工智能教育、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深化人工智能教育实践研究与国际交流等六大重点任务。
教育大模型基础设施是推进“人工智能 教育”的关键“动脉”和“底座”。在此方面,浙江将探索建立全省教育系统算力共享机制,集成高性能计算节点、高速网络互联及智能调度系统;推进“西湖之光”算力联盟、浙江大学启真算力中心、浙江大学国家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教育大模型研究应用实验室建设。
构建智能教育数据体系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此,浙江将建成浙江省教育大数据中心,实现教育数据全量集成、多维融合与综合治理。另外,浙江还将探索教学新形态,运用人工智能打破部门与区域界限,组建“数字学校”,优化项目探究型、自主学习型等多种教育新场景。
与此同时,浙江专为学生构建了人工智能教育课程体系。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及专业开发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加强人工智能伦理与诚信教育;鼓励开发“AI X”课程及教材,助力推进产教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