焙烤行业迎来“规范标注”新时代

□ 本报记者 史晓菲

当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健康意识不断增强,食品标签上的每一个字眼都会影响其选择与判断。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明确要求,禁止预包装食品使用“零添加”“不添加”等用语进行特别强调。这一新规既是对食品标签宣传乱象的正本清源,也对食品产业特别是焙烤行业提出了新的规范要求。

“零添加”“不添加”误导消费者

长期以来,“零添加”“不添加”类营销话术在食品领域泛滥,焙烤产品尤甚。面包、蛋糕、饼干、糖果等商品在包装上大肆宣称“不添加蔗糖”“不含防腐剂”,容易给消费者留下“更健康”“更安全”的印象。截至目前,记者在某电商平台上看到,宣称“不添加”“零添加”的面包、果冻、饼干等仍在售卖。

然而,在实际生产中,原料本身可能含有天然糖分、脂肪等,或者企业在强调“不添加某一类物质”的同时,使用了其他种类的食品添加剂。比如,标称“不添加蔗糖”的果料面包或糕点,虽然生产过程中未额外添加蔗糖,但果干中含有大量果糖和葡萄糖,总糖量并未因此降低。这种标签标注容易误导消费者,对糖尿病患者、控糖人群等特殊群体构成潜在风险。所以,“零添加”并非消费者理解的不含添加物,“零蔗糖”也并非真的没有糖。此外,不同品牌或品类对“零添加”定义也有不同。实际上,禁止类似用语,正是为了让消费者准确理解食品成分,科学自主选择,避免因标签宣传而忽略食品本身的真实属性。

八成消费者认为配料越少越健康

业内人士分析,从行业特性来看,焙烤食品、糖制品在生产过程中本身就高度依赖多种配料。比如,某款小面包,其配料表上的内容包括面粉、乳制品、糖类、油脂及各类添加剂。实际上,为了改善口感、延长保质期、提升风味,添加剂的合理使用在焙烤行业普遍存在且具有必要性。发酵剂、膨松剂、乳化剂、保湿剂等,都是生产过程中常用的食品添加成分。

记者进行小范围调查后发现,八成以上的消费者认为配料表上的内容越少越好,越少代表越健康。这就存在一个矛盾:一方面,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购买“不添加”“健康纯净”的食品;另一方面,产品特性又决定了食品企业流水线上生产出完全“零添加”的食品几乎不现实。在此情况下,部分企业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通过文字技巧与模糊表达催生出大量似是而非的“健康概念”,这也导致近年来食品监管部门持续加大对标签宣传的整治力度。

规范标注是大势所趋

针对新规对焙烤行业的影响,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最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 7718—2025)已公布,该标准设置了两年过渡期,将于2027年3月16日正式实施,明确预包装食品不允许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强调。“规范标注是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新规对焙烤行业整体影响不大,反而有助于行业形象的提升。”

业内人士指出,规范标注不仅能保护消费者权益,还能促进优质企业脱颖而出。“真正的优质企业从来不会依赖夸大式宣传,而是以配料真实、生产规范、品质过硬赢得市场。新规有助于抑制低水平竞争,促进行业朝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回归产品本质 强调配料透明化

未来,焙烤行业需要顺应这一政策调整,主动从标签营销思维向产品本身聚焦。企业应当在原料选择、配方设计、工艺创新上下功夫,提升产品的营养价值,减少使用非必要的添加剂,并通过透明化的配料表向消费者展示真实、全面的信息。

同时,行业也需要加强消费者教育,帮助公众理解食品加工过程中合理使用添加剂的科学性,打破“添加剂等于不安全”的误区,推动形成更加理性、成熟的消费环境。

目前,国家标准体系日益完善,焙烤行业将迎来一个以品质竞争为核心、以真实透明为共识的发展新时代。

上一篇: 路遇交警查酒驾,司机疯狂逃窜连闯3个红灯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