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任与关税政策
2017年1月20日,唐纳德·特朗普成为美国第45任总统。在竞选期间,他承诺一旦当选,将广泛使用关税作为工具,以纠正美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待遇。果然,上任不久后,特朗普政府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伙伴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提出了加征25%关税的计划。面对这一举措,加、墨两国迅速作出反应,一方面制定了贸易报复措施,另一方面在打击非法移民和禁毒问题上对美国做出一定让步,最终争取到了短期内关税提高的延期。
尽管如此,美国并未放弃未来可能再次动用贸易武器的想法。通过利用加拿大和墨西哥对美国市场的高度依赖,美国可以通过关税手段迫使这两个国家不断向美国输送利益。例如,要求加拿大开放油田勘探和开采权给美国企业,或要求墨西哥限制中国企业在当地设厂以及限制中国商品通过墨西哥转口进入美国。然而,这种策略对中国效果有限,因为中国在过去几年中已经积累了应对美国“极限施压”的丰富经验,并有效降低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中美贸易战及其影响
2018年,美国以贸易不平衡和对等优惠为由发起了对华贸易战。这场贸易战跨越了民主党拜登政府的四年任期,持续至今。尽管美国采取了一系列贸易限制措施,但中美之间的贸易额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约9%,中美贸易逆差也扩大了近12%。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18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6335.2亿美元,中国顺差为3233.3亿美元;而到2024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增至6882.8亿美元,中国顺差达到3610亿美元。
此外,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显示,美国在此期间多征收的关税成本约有九成由美国消费者承担。这意味着,从结果来看,美国政府发动的对华贸易战并不成功。同时,中国的出口市场结构也发生了变化。2018年中国对美出口占总出口的19.2%,而到2024年,这一比例下降至14.7%,东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墨西哥则取代中国成为美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加拿大紧随其后,中国位列第三。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是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国,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数据,2024年美国贸易逆差总额为9184亿美元,其中对华贸易逆差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美国财政困境与贸易保护主义
解读美国继续发动贸易战的重要切入点是其当前面临的政治经济困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不再将贸易平衡视为重要的经济原则,而是刻意制造贸易逆差。这与美国当代的经济模式密切相关:通过贸易结算和贸易逆差,美元流通到全世界,再通过发行国债吸收各国的盈余美元,填补经常项目下的贸易赤字。这种方式使美国能够获得低成本融资,并利用这些外来资本进行对外投资赚取资本利得。因此,贸易赤字实际上是美国实现资本闭环增值不可或缺的一环。
然而,近年来美国已难以维持这一模式。更为严峻的是,美国长期且严重的财政失衡问题。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每年的财政赤字超过1万亿美元,2024财年的预算赤字更是高达1.83万亿美元。导致财政赤字持续增加的主要原因包括:
1. 国债总额飞涨:截至2024年底,美国国债总额超过36万亿美元。如果考虑升息因素,2025年的利息支出将接近1万亿美元,按其财政收入5万亿美元计算,占比达20%,成为最大的财政支出项目。
2. 军费开支不断增加:2024年美军费开支达到8860亿美元,还不包括相当规模的隐性开支。为了维持其全球霸权地位,加上军工复合体的强大游说能力,这部分开支预计将逐年增长。
3. 社保和医疗福利支出难以削减:2023年美国社会保障支出总额达1.3万亿美元,占联邦支出的22%。医疗保险体系是美国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利益集团之一,利润率是同行业的近5倍,导致医疗费用逐年上涨,2022年的人均医疗费用是1998年的3.5倍。
不断恶化的财政状况是美国新一届政府最为重视的经济问题。如果这一痼疾不能尽快纠正,迟早会危及美元信誉,进而波及全球金融体系和经贸活动。无论是特朗普政府还是拜登政府,维持贸易保护措施的根本驱动力在于改善财政状况,以尽快实现财政平衡。
贸易保护主义背后的深层动机
本质上,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措施是为了利用其市场主导地位和经济力量对其他国家进行极限施压,以换取更多非竞争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这背后反映出“让美国再次伟大”这一目标所面临的国内严峻挑战。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美国政府都在寻求新的途径来巩固其在全球的地位,而这往往意味着其他国家需要为此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