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耳欲聋#“震耳欲聋”如何修辞了“沉默”

#震耳欲聋#“震耳欲聋”如何修辞了“沉默”本期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个方面的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震耳欲聋#“震耳欲聋”如何修辞了“沉默”,欢迎大家的分享收藏哟!

“震耳欲聋”如何修辞了“沉默”

### “你的沉默震耳欲聋”:从语言学到流行文化的解读

“你的沉默震耳欲聋”,这句话初见时似乎不可理解,却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无论是告白示爱,还是征求意见,只要对方沉默不语,都可以配上这一句。其实,这本是一句流行歌曲的歌词,如今歌曲已经逐渐淡出,但这句看似矛盾的歌词却悄然流行。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你的沉默震耳欲聋”是一种名为“对顶”的修辞格。所谓“对顶”,就是将语义相反的成分组合使用,以产生发人警醒的修辞效果。对顶的成分可以是修饰语和被修饰语,如“落伍的时髦”、“真实的谎言”,也可以构成并列关系,如“既熟悉又陌生的朋友”、“最美丽又最丑陋的地方”。对顶的成分可以直接是反义词,也可以仅仅是语义冲突,比如“沉默”的反义词并不是“震耳欲聋”,但“沉默”意味着没有声音,而“震耳欲聋”则形容声音巨大,两者语义不兼容。

对顶修辞格在字面上是矛盾的,解读的关键在于化解表面矛盾,获得合理解释,从而产生意料之外却又合乎情理的韵味。“你的沉默”是无声的,因此“震耳欲聋”不可能直接描写巨大音量,只能进行隐喻理解——即“沉默”虽然没有声音,但却具有丰富的潜台词,此时无声胜有声,爆发了巨大的震撼力。

什么样的沉默会具有这种“震耳欲聋”的力量呢?最初联想到的可能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侠客高人,或者是“讷于言而敏于行”的谦谦君子。中国人向来崇尚实干,“巧言令色鲜矣仁”,埋头苦干才是人生信条。然而,这种厚积薄发的力量是刻苦修行的产物,并非普通人所能拥有。如果在这种意义上使用“你的沉默震耳欲聋”,它也不可能成为流行语。

相较于古人推崇的有话不必多说,现代人更多面对的是有话不愿说、有话不能说、有话不屑说……在家庭、学校、职场等场合,每个人都会遇到这些需要沉默但又不甘心沉默的时候。于是,人们用“沉默”表达不合作的态度,“你的沉默”也被更具有代入感的“我的沉默”所取代。当三姑六婆操心婚嫁问题时,我不愿回答,但“我的沉默震耳欲聋”;当领导询问周末加班的态度时,我不能反对,但“我的沉默震耳欲聋”;当好心好意被误解时,我无力澄清,但“我的沉默震耳欲聋”……说出“我的沉默震耳欲聋”的人们其实并不沉默,他们通过言说自己的“沉默”而打破了沉默,并赋予了沉默别样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沉默的力量也体现在网络流行语本身。曾几何时,“网络流行语”被认为是低俗不规范的代称,充斥着莫名其妙的口头禅和生搬硬套的谐音梗,以至于人们发出了要拯救汉语的强烈呼吁。豆瓣上的“文字失语者互助联盟”已有38万成员聚集,积极寻找贫乏语言的疗救方法。然而,似乎也不必过分担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语言,语言本身自有其净化之道。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君不见“奥利给”、“闹太套”早已销声匿迹,awsl、YYds也只是昙花一现,而“断舍离”等因其形式凝练或含义丰满,大浪淘沙后无疑将进入现代汉语的词汇宝库。面对苛责,网络流行语自身也在沉默中积蓄力量,总有一些优秀成员会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震耳欲聋的沉默”让人想起若干年前的一个网络流行词“无语”。我们在其中看到了意义和形式的双重进化。面对无聊、无奈、无耻的人和事,我们曾经都“无语”过,但今天“沉默的大多数”终于心有不甘,即使沉默也要彰显“震耳欲聋”的态度。与此同时,口语化的“无语”也变成了耐人寻味的“对顶”修辞,创造性的语言智慧为流行语的天空点亮了一颗小星星。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关于#震耳欲聋#“震耳欲聋”如何修辞了“沉默”的介绍就到此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您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还行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多特软件站!

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收藏我们的网站。

上一篇: 黄毛毛否认剧本_紫牛热点|黄毛毛控诉遭张大大殴打,无忧传媒暂停开展与其一切业务
下一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