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洛阳人一碗汤里也有满满古风_洛阳人为什么离不开汤? | 豫记消息关注度非常高,想要进一步了解这方面的最新消息,小编给大家整理出有关这方面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深入了解!
洛阳人为什么离不开汤? | 豫记
### 洛阳汤:古城的味蕾记忆
清晨,忙碌的上班族和年轻人们匆匆停下车,来不及拴稳便急着奔进汤馆;或是退休的老者,颤颤巍巍地掏出几枚硬币,排队等待取汤。摩托车上的新潮青年也不少,汤馆门口总是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车辆。无论是开豪车的新贵,还是普通市民,大家都平等地排起长队,端碗喝汤,丝毫不显突兀。
洛阳汤是平民百姓的日常早餐,这里没有高档餐厅的雅间区分,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汤铺。开车的人们只是选择去稍远一些的心仪汤馆,享受那份独特的美味。
最令人期待的是站在窗口前,看着师傅从大锅中为你盛汤,亲切地询问:“要不要加辣子?要不要添肉?要不要放血或杂碎?要清汤吗?”一问一答之间,充满了家常的温馨与关怀,这种互动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陶碗里通常会先放上葱花、香菜、熟血、杂碎、肉片等配料,再淋上滚烫的热汤,香气扑鼻,令人食欲大增。取到满满一碗汤后,找个矮凳坐下,泡上饼丝或掰开火烧慢慢享用,根据个人口味添加盐、醋、五香料等调料,翻搅几下,细细品味这份美味。
洛阳汤有咸有淡,老城人往往更喜欢淡汤,这就像围棋选手的段位一样,能反映出一个人对汤的“道行”。年纪越大、喝汤时间越长的人,反而要求汤的味道越淡,甚至有些人习惯喝不放盐的“甜汤”,这才是真正的“喝家子”。
那些敢于卖淡汤的汤馆,其汤味必定纯正,因为不加盐更能显现原汁原味。正如敢于素颜上场的演员一定本色出众,好的汤馆也是如此。如果传说某家汤好,那一定是汤味醇厚鲜美,值得一试。喝淡汤时,盐、辣椒、五香佐料都可以随心添加。
汤碗里,青葱白嫩,红辣椒油火红,金黄姜丝点缀其间,驴肉汤一定要加蒜末,豆腐汤则需加姜末。不同种类的汤有着各自独特的香味,闻时入鼻,品时入喉,暖胃解馋。饭量大的人还可以免费添汤,只要能喝得下去,任凭你喝几碗也不需另加钱。
喝完一碗汤,额头微微冒汗,全身舒畅。身边一位老主顾擦擦嘴,打个饱嗝,笑着对我说:“清晨一碗洛阳汤,给个神仙都不当。”我愣了一下,心想一顿早餐至于这么夸张吗?再看一眼他,已经心满意足地蹒跚而去。
洛阳汤之所以出名,不仅因为汤铺众多,还在于其丰富的种类。随便问一个洛阳人,他们可以如数家珍般列举出羊肉汤、驴肉汤、狗肉汤、豆腐汤、杂碎汤、糊辣汤、丸子汤等。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牛肉汤,虽然也有鸡汤,但主要是用来冲米线的。洛阳的汤食文化非常发达,除了著名的水席,还有糊涂面、浆面条等,但最受欢迎的还是大汤锅里的羊肉、牛肉、驴肉、狗肉汤。
这些汤并非简单的肉汤,而是连骨带肉熬制而成,准确地说是骨头汤。洛阳汤做工考究,配料独特,绝非一般肉汤可比。煮汤前,牛骨头要在清水中浸泡一天一夜,并不断更换水,直到水完全清澈见底,方可下锅。煮骨头时不能放任何调料,以保持汤的纯净。这样煮出来的汤洁白如奶,散发着淡淡的肉香。
三件顶重要的事是:一是熬汤要舍得花时间,从傍晚开始熬整整一个晚上;二是要舍得放调料,每家汤馆都有一个小枕头般大小的调料袋,里面装有花椒、八角、肉桂、草果等香料,每家都有自己秘不示人的配方;三是要把水一次加够,不能中途兑水,确保喝到的是“原汤”。
店家前一天下午会将宰杀好的整只牛、羊、狗或驴的带骨肉块放入锅中煮熟,捞出备用,然后把骨架放进去,在半夜点火,小火慢炖至天亮,汤呈乳白色时,浓郁的肉香已飘满巷子,吸引早起的人们前来享用。
洛阳汤讲究“瘦肉、薄饼、原汤”的“三美”。四季皆宜,酷暑难耐的夏天也有很多人在汤馆里喝汤,一边炉火熊熊,一边开着空调。不过,最佳季节还是春秋和冬天,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一碗热腾腾的牛羊肉汤能让全身暖洋洋。
洛阳汤营养丰富,现代科学认为骨头中的钙能增强人体抵抗力。洛阳人相信,营养在骨头,汤食最滋补,不鲜不腻,无毒无害。日精月华,生成骨头长成肉;口福易得,精髓难求。不是靠复杂时髦的烹调就能得到的,非历经熬炼不得其味其道。
对于我来说,偏爱豆腐汤。它清淡不拘晨昏,适合晚起的习惯。去南昌路那家店时,顾客不多,电扇在卖力吹风,要了一碗豆腐汤。取汤的地方有一口大锅,无数豆腐片在滚水中载浮载沉。师傅先舀了一勺油炸豆腐泡垫底,加了香菜、辣椒、粉条后从滚头上取汤冲泡,又添了半勺豆腐,让我对这位师傅大生好感。
从窗口处多加了一勺姜末,浇上辣椒油,找个宽敞地方坐下。抄起筷子翻了翻,以便葱姜辣料入味快些。豆腐炖得嫩白,青葱丝丝,姜末金黄,红红的辣椒油,看着胃口大开。豆腐煮久了,吸饱汤汁却还很有嚼劲。
读过一篇随笔,作者忘了,但记得其中的哲理:豆腐是中年人才能领略妙处的食物,要经历过种种繁华绚烂,才明白返璞归真清净自在的逍遥。我虽然不觉得豆腐比肉好吃,但别有滋味却是真的。
还有不翻汤,不像豆腐汤那样成为日日平常的餐食,逛老城老街时喝上一碗绝对是经典的旅行体验。用小勺舀些鸡蛋豆面糊往平底锅里一倒,摊成一张类似煎饼的薄片,不用翻个就熟,所以叫“不翻”。两张晶莹翠绿的“不翻”饼叠放进碗里,舀些滚烫的骨头汤浇在上面,汤中有粉条、黄花菜、海带、韭菜、虾皮、肉、油炸豆腐丝、鸭血、紫菜等。味道有点像素胡辣汤,还有一股子肉汤的厚重绵长,再加上汤中清香而渐进的胡椒辛味,绝对是一款低调奢华有内涵的汤中上品。
洛阳汤种类繁多,遍布全城。虽没有统一标准,难免鱼龙混杂,但市场自然调节,靠汤客们口耳相传的选择。喝汤靠的是老主顾,如果盛名欺客,难免有一天要关门大吉。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不利于品牌推广,但正因为如此,洛阳汤千百年来保持着原始原生态的模样——原汁原味的洛阳汤。
说起洛阳汤的来历,得回到晋朝。晋代束皙的文章《汤饼赋》描绘了冬天喝汤饼的情景,说明那时洛阳汤已名不虚传。晋朝是个民族大融合的朝代,西北、北方游牧民族带来了新的饮食文化。胡人游牧,故居寒冷干燥,牛羊马驴遍地,用这些牲畜骨头熬汤,既食肉又饮汤吃面,避开了膻腥肥腻,满足身体的营养需求。这种饮食习惯传入洛阳,经过中原文化的改造,形成了独特的洛阳汤饮食文化,保留至今。
洛阳在宋以前是我国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汤不仅是古代历史的文化遗存,也是“一带一路”中华战略的滥觞。洛阳汤,历久弥新,回味久长,包容而求精,持久而日新。
品古城,要品舌尖上的古城。譬如说,老北京的豆汁面圈卤煮火烧,广州的早茶,南京的鸭血汤,不尝尝就等于没到过那些地方。所以,到洛阳没喝汤,枉到洛阳逛一趟。一碗碗洛阳汤,滋养着个性鲜明的古城人。洛阳亲人如相帮,一腔热情在碗汤。朋友想念久了,打来电话,最后一句:“很快,可能下个月吧,到你那里喝汤。”洛阳朋友立刻回答:“得叻!等着呢!还是东关司马家的。”
有的古城,饮食形态离传统越来越远,跟流行越来越接轨,而洛阳古城人每天早起要喝汤的习惯依旧固执地坚守着。这种“固执”不仅保存了古城的风骨和文化,也为古城笼上了一层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以上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洛阳人一碗汤里也有满满古风_洛阳人为什么离不开汤? | 豫记全部内容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小伙伴了解情况!
了解更多消息请关注收藏我们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