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明月:成功与看透的悖论
网络上流传着不少关于当年明月(石悦)的消息,不少人惋惜他为何在已经洞察人性、看透人生的情况下还会出事。然而,我认为恰恰相反,当年明月离真正的看透还差得很远。
据网络上的消息,当年明月的版税收入合计超过了4200万元。版税这东西,只要书还在加印,就会一直有收入。因此,从财务角度来看,当年明月确实实现了财务自由。但一个不到30岁就实现财务自由的人,却义无反顾地投身仕途,深耕官场,并不断升迁。我无法相信这是一个真正看透人生的人。
财务自由与仕途选择
当官无非是为了两个朴素的目的:升官和发财。你可能会说,为人民服务或实现远大理想。抱歉,我不太相信这些高尚的理由。无论是这两个目的中的任何一个,或者是两者兼有,都不是一个真正看透人生的表现。
假设我有四五千万的版税,早就财务自由了。我会像徐霞客那样游山玩水,享受生活。但是,财务自由的标准因人而异。如果以五千万为标准,明朝四品以上的官员几乎没有贪污犯,因为十几万两白银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小数目。现代也一样,北戴河的水官马超群涉案金额超过1.8亿元,前国足主教练李铁涉案金额达1.2亿元。他们早已财务自由,为什么还要继续贪污?可见,所谓的财务自由只是相对的,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
权力的诱惑与官场现实
再说升官,也就是权力的获取,更加不可能让人真正看透。官场是浑浊的,投身其中就必须忘记初心,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圆滑的官僚。否则,你就会被排斥、孤立,失去上升通道。石悦的仕途非常通畅,迅速升至副厅级,担任上海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没有领导的赏识和八面玲珑的本事,光凭能力是不够的。凭什么是他?
历史解读中的偏见
有人会引用石悦书中的话,认为他看透了人性。但实际上,这套书中有许多未看透之处。例如,他为皇帝的杀戮与专制行为辩解。洪武与永乐两朝的血腥杀戮是历史上有名的恶性事件,其结果是言路闭塞,集权加剧。但石悦却为朱元璋和朱棣辩护:
“朱元璋的这些行为虽然有些过激,但他的行为主体还是正确的,目的是消除贪官污吏。”
“朱棣的残忍杀戮只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皇位。”
这样的解释略显苍白。一个人是否该死,应该取决于司法审判而非皇帝意志。帝王擅用“非人性”的方式对待臣民,作为后人的我们不应掩盖他们的过失。石悦对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存在偏差,如将直言犯谏的解缙写成政治投机分子,将明代贤相张璁贬为小人,将明宪宗朱见深描述为昏君。
《明朝那些事儿》的成功与局限
我承认《明朝那些事儿》是非常精彩的历史故事,但这套书谈不上正史,只能说是基于历史的故事。石悦的写作功力令人钦佩,但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往往基于成功学和厚黑学的观点,缺乏深度和公正性。
比如,书中推崇的是帝王之术和驭人之道,这种观点未必切中肯綮。所谓世故、变通,也可以理解为不择手段。《明朝那些事儿》并非反映历史原貌、提出真知灼见的煌煌史著,而是一部夹杂个人情感与类型小说笔法的历史札记。尽管如此,它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成功的标准与人生选择
用石悦自己的话说:“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但他也写道:“权力是一种诱人的东西,但得到了权力并不意味着拥有一切。在权力的游戏中,一旦参与,就必须坚持到底,直到失败或死亡。权力赋予人们尊严的同时,也让他们变得自私。”
那么,石悦的成功标准到底是什么?二十几岁财务自由的人,干点啥不好,何必去遭那份罪呢?想当官,真是想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