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探索取消房屋公摊面积,购房透明度有望提升
近年来,多地纷纷宣布将取消房屋公摊面积,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例如,衡阳市宣布从明年起商品房销售将实行套内建筑面积计价;张家口市也发布了相关政策,鼓励实行“现房销售”,逐步推进“取消公摊”。这些举措在舆论场上激起了层层涟漪。
公摊面积引发的长期争议
长期以来,我国的商品房建筑面积由套内建筑面积和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组成。由于公摊面积的具体标准不统一,不同类型的住宅有不同的分摊比例,且没有明确的上限和下限设置,导致了许多因公摊面积引发的纠纷。例如,一些购房者购买了110平方米的房子,最终发现套内面积只有60多平方米;还有一些购房者在购房时被告知公摊面积为31%,收房时却发现实际公摊面积高达46%。这些问题使得“取消公摊”的讨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变得热烈起来。
购房者信心增强,政策影响几何?
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购房者对“取消公摊”的呼声更高,底气更足。这似乎使“取消公摊”离实现更近了一步,也提高了许多人的期望。一些城市开始尝试将“零公摊”和“得房率超100%”作为新的卖点,以增强购房者的购买意愿。随着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出台,核心城市的楼市有望加快止跌回稳,而二三线城市的市场虽然环比降幅收窄,但尚未完全回暖。在这种情况下,推出“零公摊”和“得房率超100%”的政策,有助于激发购房潜力。然而,得房率只是购房者考虑的一个因素,其对房地产市场的实际影响还需进一步观察。
社会各界反应不一,政策实施需谨慎
对于“取消公摊”的政策,社会各界的反应不一,既有肯定的声音,也有疑虑。许多已购房者持观望态度,他们担心的问题包括:新房旧房政策如何衔接,房价是否会上涨,物业费能否下调,以及后续是否会影响居住质量和舒适度等。业内人士认为,取消公摊面积不可能一蹴而就,否则可能会损害购房者的利益。此外,公摊部位的管理、维护及后续的安全责任等问题也需要解决。
精细化政策助力房地产健康发展
尽管“取消公摊”能否广泛推广还存在不确定性,但可以肯定的是,不清不楚的公摊面积难以满足人们对“好房子”的追求。只有让购房者明明白白地消费,真正拿到应得的面积,才能让他们买得安心、住得舒心。这表明,未来的房地产政策需要更加精细化和有针对性,允许部分城市因城施策,先行先试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核心诉求在于住房质量和价值
“取消公摊”的呼声背后,更多是对住房质量和价值的关注。不少理智的网友指出,问题的实质在于住房标准和配套规范,而不仅仅是计价方式。无论是否取消公摊,最终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这进一步证明了传统房地产市场的销售套路和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过去在供不应求、市场火爆的情况下被掩盖的问题,现在必须重新审视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