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离婚证后面有囍字”冲上热搜。视频中,有网友手持离婚证,在灯光下轻轻晃动,证件背面一枚透明的“囍”字在光线映衬下显现出来。记者就此致电广东、江西两地婚姻登记部门进行核实。工作人员回应称,离婚证背面确实印有“囍”字,这并不是装饰图案,而是证件的防伪标志。(11月13日 极目新闻)
“囍”字并非情感表达,而是与结婚证共用的防伪水印,作用等同于钞票水印,自2004年新式婚姻登记证启用后便已存在。这场热议的背后,折射出传统符号认知与现代婚姻观念的碰撞,其实无需过度解读。
从证件设计的初衷来看,“囍”字的存在纯粹是技术层面的选择。根据民政部2003年发布的通知,新式婚姻登记证采用100克安全防伪水印币纸,统一使用“双喜”水印作为防伪标志,搭配荧光暗纹和微缩文字构成三重防伪体系,目的是提升证件伪造难度。在此之前,旧版离婚证的防伪图案是“双飞燕”,2004年的升级只是防伪技术的迭代,与情感寓意无关。正如工作人员所言,婚姻登记证的核心功能是法律凭证,防伪设计的首要考量是安全性与规范性,而非传递情感态度。将技术设计赋予过多象征意义,难免偏离其本质。
这场争议的发酵,本质上是现代婚姻观念多元化的体现。在传统文化中,“囍”字专属婚嫁场景,离婚则被视为“失败”,而如今越来越多网友能从“新生”角度解读这一符号,反映出社会对离婚的接受度显著提升。现代社会不再将婚姻视为不可动摇的终身绑定,而是认可其作为“个人幸福载体”的属性,当婚姻无法维系时,离婚成为理性解脱的选择,而非道德污点。这种观念转变让网友更愿意赋予“囍”字积极内涵,但我们不能混淆技术设计与情感表达的边界,将防伪功能过度浪漫化或道德化。
当然,部分网友对“囍”字的不适反应也值得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防伪设计需要妥协,而是提醒我们:婚姻观念的进步不仅体现在对离婚的包容,更在于尊重个体情感的多样性。我们既不必将“囍”字强行解读为官方祝福,也无需将其视为对离婚者的冒犯,承认其防伪本质,便是最理性的态度。
从2004年婚姻登记证统一为枣红色、告别“红婚绿离”的色彩区分,到如今防伪水印引发的观念热议,不难看出社会对婚姻的认知正从“神圣不可分割”向“尊重个体选择”转变。离婚证上的“囍”字水印,本是一个中性的技术符号,既无需赋予其温情寓意,也不必指责其不够体贴。真正的进步,是抛开对符号的过度解读,以现代婚姻观看待离婚。当我们能用理性、包容的心态看待婚姻的开始与结束,便不会再纠结于证件上的一个水印符号。(郭宝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