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我投身普法工作,是因为本地的一起伤害案件。受害者被伤害后,因为涉及容貌毁损,依法应该在伤后6个月进行法医学伤情鉴定。但是,大多数网民对这个规定不了解、不理解,因此对鉴定时间问题产生了质疑,并掀起了舆论热潮。"10月29日,安徽省公安厅警务技术四级主任、《法医秦明》系列小说创作者秦明在2024年全国网络普法行安徽站启动仪式上分享普法故事和心得。
当时,关于该起伤害案件谣言四起,秦明决定利用刚刚开通的微博与网友对话。秦明在网上向大家普及了有关人体损伤程度鉴定的标准和方法,取得了一部分人的理解。"这一件事,极大地鼓舞了我在普法之路上走下去的信念。"从此,秦明走上了网络普法的道路。
在长期的网络普法过程中,秦明逐渐发现大部分能够引爆网络的,都是有关人身伤、亡的案事件。而在人身伤、亡案事件中的核心问题,通常来源于法医工作。很多热点事件因为群众不理解法医学专业知识和工作程序而产生了疑惑和质疑。于是,秦明认为利用一名法医的身份去普及法律、科普知识非常有必要。
秦明在启动仪式现场向大家分享了几个案例。比如,某媒体曾经使用"某地警方荒山秘密解剖尸体,被指盗取死者器官"的春秋笔法来吸引网民眼球。实际上,这就是因为某地不具备尸体解剖室的条件,于是在偏僻场所常规进行一起命案的尸体解剖而已。对此,秦明当时便引用了《法医学尸体解剖》行业标准和《刑诉法》相关规定,解释了这一行为,对谣言进行辟除。
"虽然在一些舆论热点案事件发生后,针对性地科普普法可以有效解决一部分网民的困惑,但是一旦有别有用心之人带节奏或者造谣,部分网民就会先入为主,对警方通报、专家解读都难以接受和相信。"那如何让网络普法更加有效?秦明认为需要把法律精神、办案思维、法医常识事先就深埋在网民的心中。
秦明认为,网络普法工作应该做在平时,这就相当于给网民们打了一针"谣言疫苗",提高其谣言免疫力。这样,在热点事件发生后,网民们就不容易被谣言侵蚀,这就是常说的"润物细无声"。
有了这样的观点指引,秦明继续在各个媒体平台开辟战线,打造标签鲜明的网络账号,"法医秦明"全网粉丝超千万,用科普普法的方式吸引爱科学、懂事理的网友。
不止于此,秦明还进军文学界,以真实工作经历作为素材,撰写以法医为主视角的刑侦探案小说。这些小说总销量近千万册,有声节目点击量超过3亿。一时间在读者之间掀起了"法医热"。同时,积极和影视方取得合作,制作精良的电视剧、电影,让更多法医故事深入人心。
在打造"法医秦明"IP过程中,秦明都会把网络普法作为创作初衷,作为种子深埋在内容之中。"在发生热点事件后,法医秦明IP的粉丝,就会自动成为法律宣传员、法医学解说员和正能量的传播员。"秦明还呼吁大家携手为科普普法、纯净网络、弘扬正能量贡献力量。
大皖新闻记者 汪艳 摄影报道
编辑 陶娜